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復合材料王國書寫精彩人生 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哈工大副校長韓傑纔
2016-12-10 17:12:0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吉星 畢詩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2月10日訊 『天剛破曉/我就驅車前行/穿越廣漠的世界/在許多地方留下足跡/離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遠/最簡單的聲調/需要最刻苦的練習……』這是泰戈爾的詩歌《旅行》中的句子。用這幾句詩來形容在科研探索道路上的人,似乎其意境更為貼切。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纔入選者、哈工大副校長韓傑纔教授,就是這樣一位典型的勤奮刻苦而忙碌的學者。幾經周折、輾轉,終於在近日的一個傍晚,記者見到了韓傑纔……

  勤奮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見到韓傑纔的第一眼,是在傍晚一個會議結束後,韓傑纔急匆匆地回辦公室,而此時走廊裡,包括記者在內已經排隊等了好幾撥人。輪到記者采訪時,是一個小時之後,前面已經走了四撥人。

  談及每天都處在緊張的忙碌中,韓傑纔笑著說,這是從小養成的習慣改不了了。

  1966年3月7日,韓傑纔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上小學,離家幾裡路,每天都自己背著書包上下學;上初中,離家十幾裡路每天必須早起否則上學會遲到;上高中,離家三十幾裡路,韓傑纔知道自己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汗水纔能把學習成績趕上去。上大學,韓傑纔一下子到了離家3000公裡以外的哈爾濱。1981年,以科學之名,15歲的韓傑纔考上了曾是中國科學院直屬的高等學校——哈爾濱科技大學。就讀機械工程系材料學專業。回憶起當年的求學生涯,韓傑纔笑著說:『我中學沒有圖書館,上大學後圖書館成了我最愛去的地方,不僅僅看上課用的教材,科技人文類的書籍也都會看;不只是做老師留的作業,我還把《吉米多維奇數學分析習題集》從第一題做到了最後一題。』(《吉米多維奇數學分析習題集》是蘇聯數學家吉米多維奇寫的一套數學習題集,一共4622題。)

  1985年,韓傑纔大學畢業。這一年,國家開始實行免試推薦研究生。雖然全校僅有幾個名額,但韓傑纔憑借總平均成績91.6分的最高分毫無爭議地得到了來哈工大繼續深造的機會,師從著名的金屬材料專家吳忍?教授。他深知自己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所以研究生期間愈發勤奮努力。

  幾乎成了長在實驗室裡的人

  『上世紀80年代,陶瓷材料以其耐熱、耐蝕、耐磨和比重小等優點成為材料學科國際學術熱點。吳忍?這時剛剛開始陶瓷結構材料的研究,試圖突破陶瓷的脆性,以用於將來替代發動機金屬材料。新知識領域對於導師和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韓傑纔說,吳忍?教授讓他先做文獻調研。很快,勤奮的韓傑纔憑借超強的邏輯歸納能力和簡明扼要的文筆,交上一份內容豐富全面的陶瓷材料文獻綜述。『面對這樣有纔智的學生,我感到教學相長,事實上是學生在引領我走入新領域。』吳忍?對此十分驚喜,覺得自己的學生真是一位值得用心培養的『傑纔』。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這個全新的領域,韓傑纔幾乎長在了實驗室。

  陶瓷材料制備工藝問題在哈爾濱無法解決,他不得不坐一宿火車去牡丹江做實驗,第二天在工廠熱壓合成完材料再返回學校研究整理,晚上又去牡丹江……一直折騰了兩周。就這樣,靠著堅強的意志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研究生期間他不僅實驗做得出色,還在國內外著名的期刊上發表了4篇文章。1988年7月,韓傑纔畢業留校。半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吳忍?教授得知顧震隆教授、杜善義教授那邊要做力學和材料交叉,想要一位材料方面的研究生,於是就推薦韓傑纔去在職讀博。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哈工大就已經開始了復合材料的研究工作,到80年代中期,以顧震隆教授、杜善義教授等為代表的海外歸國人員創立了復合材料研究室,開始了先進復合材料的研究工作,1989年成立了復合材料研究所。1989年3月到1992年10月,在讀博期間,韓傑纔依然日以繼夜地忘我鑽研,實現了材料學科與力學學科大跨度的結合,並在跨學科結合點上做出許多創造性的工作。

  薪火相傳 悉心培育每個弟子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導師的引領、指導和訓練。好的導師並非工匠教徒弟那樣手把手教著乾,而是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潛力。吳老師、顧老師、杜老師就是這樣的好導師,他們會放手讓你去做、去思考,觀察你,幫助你,而不是替你做決定。』韓傑纔說,導師的引領讓自己可以自由去尋找感興趣的方向和事業,並培養了批判性思維。

  的確,無論是讀研究生期間,還是工作之後,導師們總是鼓勵韓傑纔充分發揮潛能和主動性,自主尋找切入點,設計實驗方案,放手讓他邁向嶄新的學術空間。即使韓傑纔將做出的成果拿給導師看時,他們也不會直接幫他改好,而是提出建設性意見,引導他認真求實、辯證思維、精益求精,這種『護航把關』式的訓練讓韓傑纔得以迅速成長起來。薪火相傳,韓傑纔指導學生也是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和興趣因材施教,並將導師們對自己的『心傳口授』教給了弟子。如今,他已培養了25名博士研究生、27名碩士研究生。

  說到團隊,韓傑纔所在的復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很早就聞名遐邇,這是一支梯隊層次合理、知識結構搭配得當、理論研究和工程項目結合特色鮮明、標志性科研成果顯著、可持續發展後勁足的教學科研創新團隊。飛行器結構力學和復合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善義以其遠見卓識、人格魅力培養和凝聚了一批優秀人纔。創建之初,研究所就確立了以人為本的團隊建設理念,非常重視青年學者和研究生的培養。很多人在研究生期間或剛剛參加工作就能夠取得顯著成果,甚至獲得國家級獎勵。韓傑纔就是在那個時期逐漸成長發展起來的。

  『我的生活雖然很緊張,但也很充實』

  懷著深切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韓傑纔積極參與和組織我國高超聲速飛行器防熱材料的戰略研究,推動了我國飛行器防熱材料的發展。2000℃以上的超高溫防熱是發展高超聲速飛行器最具挑戰的技術之一。為此,韓傑纔和團隊建立了超高溫熱環境等效模擬和在線分析裝置,揭示了超高溫復合材料非平衡氧化燒蝕機理,發展了細觀燒蝕理論、提出了氧化抑制機制與方法,2000℃、2000秒使用的超高溫非燒蝕防熱復合材料填補了國內空白。該技術因此獲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科學研究工作是一項充滿著智慧、艱辛和挫折的工作,往往會遇到常人難以想象的曲折,經歷一次、兩次、三次失敗,你可能還不在乎,十次、二十次你還能忍受,幾十次、上百次失敗,你可能就會被失敗永遠擊倒。為了自己所鍾愛的事業,為了肩頭沈甸甸的責任,韓傑纔經歷了一次次的挫折,攻破了一個個難關。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除了日常的科研工作,韓傑纔還擔任了學校主管科研的副校長,他還是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高超聲速飛行器防熱復合材料的熱力耦合問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帶頭人、國家某重大專項材料專家組副組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在生活中,韓傑纔永遠是一個同自己賽跑,同時間賽跑的人,一如啟動了的導彈,在高溫、高速的狀態下精准、執著地向著設定的目標衝刺。當然,與此同時,他也獲得了追逐夢想的快樂,正如他自己所言:『沒有「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是做不了航天人的。我的生活雖然很緊張,但也很充實;雖然很簡單,但也省去了許多麻煩。身為共產黨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就能獲得無窮的樂趣。』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