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13時30分,哈爾濱市氣象臺發布寒潮藍色預警信號:12日夜間全市氣溫開始下降,預計未來48小時內,哈爾濱各區、縣(市)最低氣溫降幅可達8℃以上,14日早上最低氣溫將降至-26℃至-21℃。
從12日夜間開始全省大部分地區自西向東有小雪天氣,雪後氣溫下降。全省具體預報,13日白天,黑河、伊春、鶴崗、佳木斯、雙鴨山、雞西、七臺河陣雪轉多雲,其他地區晴有時多雲。13日夜間到14日白天,伊春北部、鶴崗、佳木斯、雙鴨山多雲,其他地區晴有時多雲。14日夜間到15日白天,全省晴有時多雲。
寒潮來襲,你真的做好准備了嗎?
現在是讓你少穿你自己都不同意的時候了!
其實我們說的冷並不全是因為氣溫低,而是因為散熱比較快。
我們談到這裡,就要先了解人為什麼會感覺冷?

其實,讓你感覺冷的並不是零下幾十度的氣溫,而是因為你身體的熱量在流失。就像我們洗完頭發之後,濕的頭發讓你感覺冷,但是用吹風機吹頭發時候感覺熱。因為水蒸發的過程是吸熱過程。
所以我們在寒冷的日子裡,要做到保暖就要盡量讓自己的熱量保持在我們周圍,不讓它流失。
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這是定律,冬季周圍環境溫度要比我們體表低很多,如果不加阻隔,熱量就會快速散失出去。那我們在寒潮來臨時,我們應該注意哪些纔能做到更好的保溫那?
那就需要從以下三點:抗濕、抗寒、抗風做好保障,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應該怎麼穿。
貼身層:穿著滌綸、尼龍等化纖貼身衣物負責抗濕
東北空氣相對乾燥,貼身的內層對『快乾』材料的需求沒有那麼大,但零下幾十度的低度可不是開玩笑的,重點還應放在隔熱上:中間層的保暖可以依靠厚度來保證,當然如果穿羽絨服,那保溫效果更好,穿著起來也更加舒適。如果再配合近年的紅外反射涂層外套,就更完美了。
空氣的濕度越大,熱量傳遞的速率越大,熱量散失也越快。如果是濕衣服就更不用說——還要蒸發吸熱。連貝爺這種『生存鏈』頂端的人從冰窟窿裡爬出來都要先把濕衣服給脫了,而且『貝爺』曾經說過:乾燥纔是保溫的重點。

《Man vs Nature》節目
那麼問題來了,穿什麼衣服纔會感覺乾爽?滌綸、尼龍等化纖貼身衣物就是不錯的選擇。
純棉材料的衣服穿著起來雖然舒服,但是純棉衣物的保溫效果並不好。棉纖維本身吸水吸濕,而滌綸、尼龍織物纖維本身就不易吸水吸濕,制成工藝也更利於水分蒸發,因此可以幫助保持體表乾燥。
當然,貼身層以外的衣服也要具有良好的透濕性,否則身體排出的汗液蒸發不出來,也會導致濕冷。
保暖層:毛衣、棉服、羽絨服等負責抗寒
改善濕度之後,保暖的重任還得交給保暖裝備來完成。

爸爸去哪兒劇照。
無論何時,我們一定要有厚厚的保暖層。棉、毛、羽絨等等都是常見的選擇,但無論哪種蓬松衣物都是通過纖維搭架子,保持空間用以保溫,空氣是常見物質中導熱率比較低的物質,充滿空氣的衣服纔會既輕便,又保暖。
當然,前面說過,乾空氣比濕空氣熱導率更低,所以還是化纖織成的抓絨衣和本身不太吸水的羽絨效果最好。
值得一提的是,最主要的保溫層盡量貼身效果纔最好。翻譯過來就是,羽絨衣物(比如背心)內穿效果比羽絨大一外穿更保暖。要是遇上緊急降溫,多穿一件毛衣也比多穿一件外套效果要好。
最外層:衝鋒衣、擋風夾克、皮草等負責抗風
前面說的保暖辦法都只在無風和微風下奏效,尤其是哈爾濱的冬天,最怕的就是刮大風,那叫一個酸爽,一波大風直接打個透心涼,心飛揚!

上面那些衣服都比較蓬松,可以讓更多空氣進入保溫的同時,也可以讓大風吹透,加快對流散熱。
要減小熱對流很容易——擋風。那麼,風又要怎麼擋呢?剛剛說到保暖層蓬松透氣嘛,那把布織緊不就可以擋風了嗎。
穿著皮夾克、貂皮大衣可以解決風的問題,因為動物皮毛是最抗風的,這原因就不要問小編為什麼,原始人都知道了~
也可以穿著衝鋒衣、擋風夾克等這樣表層有特殊涂料的衣物,這種特殊涂料將纖維縫隙填滿,可以抗風。
最後放大招!紅外反射涂層!
如果你都按前邊說的那樣穿了,還是覺得冷。那你可以試試回收自己散發的熱量。
什麼???熱量要怎麼回收???

內表面涂有反射涂層的衝鋒衣廣告圖片。
這裡就要說到熱輻射了,熱輻射,物體由於具有溫度而輻射電磁波的現象。熱量傳遞的3種方式之一。熱輻射主要通過紅外線的形式輻射出來,如果像這些衝鋒衣一樣在裡面涂上銀晃晃的反射涂層,就能起到反射紅外加強保溫的目的。各種保溫桶的原理也是這樣。

有以上幾點科學著裝建議,想必您在這個冬天不再感到寒冷。
當然,這裡只是以北方地區典型天氣情況為例說事,具體穿什麼還得根據天氣情況決定,記得決定體感冷暖的除了氣溫還有濕度、風力。
所以看天氣預報時除了關心天氣、溫度還要注意濕度和風力風向哦~。
稿件內容由東北網新聞頻道制作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轉發或鏡像,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