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1日訊 周三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也是『數九寒天』的第一天,大家別忘吃餃子哦。過了冬至,我省白晝時間日漸增長,但由於冷空氣的不斷出現,將給我省帶來低溫和寒潮等天氣。受冷空氣影響,周五冰城氣溫大幅下降,最低溫度下降6℃,跌至-21℃。

冬至是節氣中比較受老百姓重視的一個日子,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小編這就帶你去漲漲姿勢,看看冬至老百姓都吃啥。
冬至的來歷:
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為冬至。這天,北半球白晝最短而夜最長,所以冬至在我國歷代也稱為『日短』、『日短至』。《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意思是說,從這一天以後到立春的45天,陽氣漸昇,陰氣漸降,白晝漸漸變長,夜晚漸漸變短。
從今天算起,進入『數九』,每九天一個單位,過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那時就春暖花開了。有地區的『九九歌謠』這樣唱:『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的飲食: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北方人冬至吃什麼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餃子餛飩這類象征團圓的食物可謂冬至餐桌上的首選。那麼冬至吃餃子餛飩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南方人冬至吃什麼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在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纔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餃子和湯圓是南北方冬至餐桌上的主角,但是除了這兩個主角外,有些地方的冬至飲食習俗也很有趣。例如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重慶人冬至吃什麼
重慶人有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既滋補食品,也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蘇州人冬至吃什麼
吃餛飩憶西施。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後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鏈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餘』(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著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杭州人冬至吃什麼
吃年糕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潮汕人冬至吃什麼
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細節: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後,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米缸等處。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民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
此外,南瓜餅、蘿卜、紅豆糯米飯、搓丸等也是各地人冬至餐桌上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