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6日訊(記者 楊帆) 冬日的黑土地被白雪包裹滋養,黑土地上的人們停止勞作卻在德善的土地上感受大愛、踐行德善。近日,記者來到綏化市蘭西縣,在黃崖子村活動中心,『道德大講堂』正在為村民們解讀《道德經》,深入淺出的解讀讓村民們頻頻點頭。

『道德大講堂』為村民解讀《道德經》。
道德講堂走民心 家庭社會齊踐行
在蘭西縣,類似上述的講堂很多村屯、街道都設立了,順達街道260平米的德善大講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蘭西精神、創業技能等為主要內容,采取專題講座、文藝演出等形式對社區群眾進行德育教育。在群眾中開展『最美家庭』、『和諧鄰裡』、『十大孝子』等評選活動,並通過設立傳統文化長廊、先鋒模范人物長廊、慈善義舉榜等多種形式進行德善宣傳,讓群眾處處受教育,時時受熏陶。
同時,慈善救助和志願服務活動的火熱開展,讓道德外化於行。蘭西縣順達街道充分發揮陽光志願者協會和順達義工服務隊的引帶作用,組織廣大志願者開展30餘次助老、助學、環保、義診等慈善救助和志願服務活動,救助60多名貧困生和百餘戶貧困戶。群眾自發成立了15個慈善互助組,鄰裡之間相互幫助,湧現出自強自立的梁宏偉、孝順的好兒媳周艷玲等30餘個各類道德典型。

愛心驛站志願者為取暖市民倒水。
中心敬老院供養服務親情化
在蘭西縣中心敬老院,全院廣大乾部職工將慈善意識和慈善理念融入工作中。在人文關懷上,為供養人員建立了個人檔案,包括生日、民族、習俗、親友關系及聯系方式等。每位老人過生日時,除了做蛋糕外,還要做長壽面、打荷包蛋。三人以上過生日就來個小型壽宴。對有智力障礙不知道生日的老人,就選擇『七一、八一、十一』等特殊節日,為他們集體作壽。在護理服務上,做到了吃好、住好、護理好。每周食譜院長親自擬定,一日三餐不重樣,每周『一、三、五、日』四個菜,雞魚肉蛋加青菜;同時,每人每月補助40元生活零用錢,每月兩次水果,每逢春節還送『紅包』每人200元;在走廊安裝了扶手、地面鋪設了防滑地磚,對樓梯、廁所、浴室、活動室進行了無障礙、人性化改造,保證老人行走安全;兩周為老人換洗一次被褥、一周洗澡一至兩次、一周換洗一次內外衣;對常年臥床、行動不便、自理困難的老人,工作人員親自到床前給洗臉、喂飯、剪指甲、換洗衣服、接大小便、定時翻身,視老人如親人。
同時,還設立了專門醫務室,選聘了醫術精湛的專職醫生和護士,定期為老人檢查身體,還與縣中醫院建立了醫養結合聯合體,做到小病不出院,大病住醫院,生活有保健;縣中醫院特設了『特困供養人員』門診,建立了醫療檔案,院民看病實施100%報銷,工作人員24小時陪護。

順達街道設立的讀書吧。
搭平臺助力精准扶貧
蘭西縣紅光鎮將德善理念運用到精准扶貧上,搭建弱勢群體就業、創業平臺,將『輸血式』救助與『造血式』幫扶相結合。把慈善元素注入精准扶貧之中,一年來,為貧困戶解決貸款10萬元,利用鎮村乾部『一日捐』資金,為50戶貧困戶資助雞雛1000只。協調鄉鎮企業為182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解決就業348人次。在美麗鄉村建設上,紅光新村建設得到縣直28個部門在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上大力幫扶。
在順達街道,對1188戶2094人精准扶貧對象分類建立了貧困檔案,同時與23家精准扶貧包聯單位一同發力,制定脫貧規劃、研究脫貧措施、實施扶貧項目。引導鼓勵貧困戶開展綠色種植、養殖,發展圍院經濟,開展訂單式幫扶,已有3戶居民與人民醫院簽訂銷售訂單,每戶年可增收4000元。
社區組織群眾進行創業技能培訓,培訓後幫助其聯系用工單位,已有39人,通過培訓後就業。搭建創業平臺,實施創業幫扶。建立創業基地,鼓勵貧困戶進行創業。辦事處一樓改造的1800平米的創業基地,吸引35戶居民在其中創業;建設了120平米的創業孵化平臺,已吸引6戶貧困戶發展在其中發展電商產業。
據悉,『德潤蘭西』貫穿於『十三五』發展全過程,圍繞精准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大力弘揚慈善文化,踐行慈善美德,多方募集慈善資金,培植拓展慈善項目,不斷發展壯大慈善義工隊伍,組建『慈善互助組』,創建『慈善愛心之家』,開展慈善精准扶貧,構建『強幫弱、富幫窮、健康幫殘疾』的公益慈善社會救助保障線,舉全縣之力打造『最美慈善鄉村』,爭創『全國星級慈善城市』,為縣域經濟發展、城鄉面貌改變、民生事業改善注入了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