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27日訊 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勤協商。2013年8月,香坊區委在哈爾濱市率先建立社區民主協商委員會,探索健全居民自治機制,創新社區治理新途徑,把以往分散在社區的代表委員、『能人』等優勢資源組織起來建立民主協商委員會,通過聯席議事聽取群眾心聲,建立起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自治機制,讓老百姓有了實實在在的協商議事權和決策權,實現了政府主導與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社區民主協商委員會創建3年多來,該區20個街道的76個民主協商委員會共召開民主協商會議396次,參與人數4150人次,協商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586件,受益群眾達4萬餘戶。在今年召開的全國社會治理創新經驗交流會上,香坊區榮獲首批全國社會治理創新優秀地區的榮譽。
群事群議難事共議民主協商面對面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建築街道辦事處林園社區轄區內的綠洲小區,由於私家車輛的不斷增多,停車難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小區居民的一塊心病,停車泊位少,小區停車混亂,居民和車輛出行都不方便。業主們也曾多次找過物業,但都沒有什麼好辦法。
這個看似無解的難題,被搬到社區民主協商例會的桌面上。經社區民商委召集,物業、業主委員會、有車族、無車居民代表等聚在一起,商量這事兒究竟該咋辦。停車位規劃不合理、如何收費、收繳後費用的管理和使用去向等事兒,被一股腦端了出來。經多次協商,最終決定:物業公司將小區原有停車位重新統一劃分,並在小區內試行有償停車,公開收取的費用,全部用於增加小區保安和增設監控設備上,這些想法通過小區停車管理辦法的形式固化下來。居民自己定的規矩,實行起來變得很容易。該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替民做主」到「讓民做主」的轉變,提昇了居民的歸屬感。』
協商於民協商為民
找到群眾利益和需求的最大公約數
民主協商為基層群眾搭建了平等參與社區管理的平臺,基層公共事務從過去的政府單位管理到社會多元參與共治,改變了以往『政府買單,群眾不買賬』的局面。
據了解,民生街道辦轄區哈量文化宮廣場上,每晚都有兩支隊伍、200多人跳健身操,有時由於樂曲聲音過大或因兩只隊伍互相攀比,造成音響聲音過大,嚴重影響附近500餘戶居民的正常生活。社區居委會也多次派人調解,未見實效。於是個別居民欲采取扔東西、砸音響等極端手段驅散健身隊伍。
面對此種情況,哈量三社區民商委發揮這個組織中的『精神領袖』——百變調解員程培松的作用,把兩名健身領隊及其主要成員叫到一起進行協商,現場調試商定各方面都能夠接受的合適音量,找到了化解矛盾的利益平衡點。並在兩只隊伍各選出一名代表,互相監督,協商委員們還經常到健身廣場監察。此後,再未發生過任何衝突事端。
聽民聲解民懮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香坊區各社區都有數量不等的各級『兩代表一委員』,與普通群眾相比,具有優越的資源優勢、智力優勢和在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獻策等方面的優勢。社區民商委立足把這些人吸納進來,發揮他們的『造血』功能,為協商注入新活力。
每年入春後,民生路街道哈量三社區的小區道路翻漿破損,每逢大雨整個院子就成了『養魚池』,社區民主協商委員會提議通過確責的方式明確道路維修主體。經過與會的兩家公司反復協商,最終達成共識:各自分管的小區道路自維,對於無法明確管理權限的破損街路,建議由街道與區城管部門溝通,爭取區城管局的支持。問題反映後,香坊區城管局僅用5天的時間就完成了200米路面的瀝青鋪設,哈爾濱市熱力有限責任公司以碎修碎補的形式,利用兩天時間對小區內全部破損的道路進行了維修;民生國際物業公司也對自己所負責的道路進行了維修和維護。
社區民主協商是用群眾習慣的方式來解決群眾身邊的事,是基層群眾自治的生動實踐,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效實現形式,符合民情、體現民意、發揮民智。而基層黨組織負責人作為民主協商委員會的『組織者』而非決策者,引導、指導不包辦,避免出現基層黨組織以簡單行政手段代替居民協商共識的情況,在服務理念上實現了『替民做主』向『讓民做主』的轉變;民主協商有效將社區公共事務問題解決在基層,把『兩委』從繁雜的事務中解脫出來,在服務方式上實現了由『大包大攬』向『自我管理』的轉變;民主協商提昇了群眾的滿意度,在社區服務成效上實現了『一方滿意』向『多方共贏』的轉變。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香坊區已制定出臺了《社區民主協商工作實施辦法》,使該項工作向制度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