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十年執著成就巔峰之作 AC352直昇機項目研制團隊背後的故事
2016-12-30 10:28:0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揚 韓麗平 薛婧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2月30日訊 AC352首飛當天,觀眾中最激動的當屬AC352直昇機項目研制團隊的隊員們。他們十年磨一劍,心懷夢想、不斷超越,完美地實現了這款先進中型直昇機飛上祖國藍天的夢想。中航工業哈飛副總工程師、AC352直昇機項目總師楊廣朝說:『我們這支團隊無論技術員、管理員,還是工人都非常讓人敬服。』近日,記者走進這支團隊,聽他們講述AC352直昇機研制背後的故事。

  難忘的法國『除夕夜』

  2004年,中法兩國敏銳地捕捉到7噸級直昇機的市場需求,於是在兩國元首的見證下,雙方簽署了框架協議。2005年,在兩國總理的見證下,中航工業哈飛與空直公司簽訂正式合同。

  2006年1月16日,時任中航工業哈飛副總工程師、中方項目經理王義帶領由哈飛、直昇機研究所等5家參研單位組成的31人中方項目團隊,赴法國馬賽開始了AC352/H175直昇機的定義工作。雙方成立的共同設計辦公室(CDO)設立在空直總部的一棟二層小樓裡。中方派出了設計、工藝、質量、供應和客服人員,參與到前期的工藝方案評審、編制零級網絡圖等工作中。時任中航工業哈飛工程技術部副總工藝師、中方制造經理劉建波回憶說,初到異國的新鮮感很快就被大量棘手的工作淹沒了,隊員們一絲不苟地投入到工作中。由於人員有限,隊員們既是設計員和工藝員,又是計劃員和翻譯,大家只有一個目標——高質量完成工作,早日回國。

  工作開始後的第12天就是除夕夜,為爭取時間,隊員們選擇留在法國。大家商量著包餃子慶新年,也祝願型號早日研制成功。沒有?面杖就拿啤酒瓶代替,沒有菜刀就用法式面包刀,眼前的困難就像型號工作中遇到的許多問題一樣,都迎刃而解。可是,當一盤盤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桌時,有人沈默了、有人哽咽了,被忙碌工作衝淡的思念在此刻洶湧襲來。大年初一,隊員們又投入到緊張有序的工作中。文化上的差異、工作中的交鋒、生活上的困難,都被隊員們用智慧化解,一項項工作高效完成,一個個設計方案達成共識。

  專注於每一個細節

  作為總牽頭方,2007年6月,中航工業哈飛成立了項目辦公室。負責協調中外廠所的合作協調工作,包括項目並行管理、頂層文件建立、程序和標准文件分類以及現場20餘名空直人員的協調和翻譯工作。四個平均年齡只有27歲的小伙子挑起重擔。面對錯綜復雜、鋪天蓋地的工作,他們開啟了『7·16』工作模式。『忙,但不能亂,每個細節都關乎成敗。』這是他們給自己定下的規矩。『談判桌上一字千金,稍有懈怠就是重大損失。』每次商務會談前,他們都會字斟句酌地思考每個單詞、每句話,英語交流不同漢語,必須慎之又慎。AC352項目辦公室主任張楠回憶說,2012年,洽談批產及技術支援合同時,他們憑借對項目的深入了解,抓住關鍵細節,嚴謹措辭,讓高額的技術支援費用順利歸零。

  2012年11月,AC352直昇機零部件全面投產。『只有每個零件都是精品,總裝出來的飛機纔能是真正的精品。』槳葉成型精度要求非常高,5片槳葉必須重量相近甚至相同,可槳葉原材料在常溫下的壽命只有8小時,頓時,所有的壓力都集中到了旋翼車間。2014年8月末,首片槳葉開始成型。清晨4時,工人就將原材料從零下18攝氏度的冷庫中取出,靜置4小時達到常溫後,工人便搬出了稱重『神器』——高精度數顯天枰,對原料一點點稱重,高級技師趙文峰、張雲玲爭分奪秒地進行材料鋪層、模壓成型,每塊原材料、每個環節都要反復稱重,及時發現異常,及時糾錯。工藝、質量、空直人員悉數到場,從早上8時到下午4時,一乾就是8小時,所有人都顧不上吃飯,緊緊盯著旋翼鋪層。合模、加溫、恆溫、降溫,又是8小時的等待。高級工李海軍絲毫不敢松懈,時時監測溫度,不知不覺間,大家熬過了最困乏的午夜。溫度降至60攝氏度,啟模。工段長牛剛回憶說:『10天,看著5片如工藝品般的槳葉加工成型,而且重量相似度極高,特別開心。』

  攻堅克難書寫傳奇

  2014年元旦,AC352機身總裝下架。6月,燃油系統裝配工作啟動,由於部裝車間從未裝配過軟油箱,車間請來了生產廠商阿左公司,可對方也沒有相關經驗。工藝員楊海濤、王雯萱積極與廠商研究方案。5個油箱相互聯通,裝配難度非常大,最大的油箱能容納下兩三個人,油箱口卻非常小。三四個工人合力把油箱抬到機身上,裝配工付英男二話不說跪在平臺上,把頭和手探進油箱操作。嗆鼻的味道,悶熱的環境,高難的裝配姿勢,一會工夫就大汗淋漓。5個油箱足足裝配了20天,付英男的體重也掉了10斤,工友們戲稱他是『英雄的男人』。機身如期交付總裝那天,付英男說,『每攻克一個難關都感覺很幸福,我想看著它飛得更高更遠。』

  架外鉚接完成後,忙碌的重點便轉移到總裝生產線。項目辦公室承擔起了合同中空直份額成品件的催繳工作,質量保證部、供應保障部加入到成品驗收工作中。大量的協調、驗收工作,讓大家切身地體會到時間緊迫、壓力巨大。

  總裝車間專門抽調了10人組成總裝團隊,白天配合空直人員處理問題,晚上研究有限的技術文件,推進科研生產工作。2016年春節,空直工作團隊即將回國,可是電纜敷設電氣系統問題還未解決,大年初二,技術主任、工藝、工人趕到現場,與空直人員反復研究、排查,經過6天努力,終於在大年初七理順了電纜敷設工作。副總質量師張岩說,『總裝線上的小伙子都是二十六七歲的年輕骨乾,雖然總裝車間從未接觸過國際合作項目,但他們認真負責、勤懇奉獻的工作態度打造了高質量的產品,兩年兩個月零11天的努力,他們交出了精彩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