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0日訊(記者王春穎)全省農業系統緊緊圍繞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這一總目標,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綜合施策、多點發力,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有進、持續向好,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
農業生產戰勝多種自然災害,奪得好收成,實現『十三連豐』,糧食總產1211.7億斤,繼續保持全國首位,有效發揮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作用。經受住玉米收購市場化減收的嚴峻挑戰,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實現『十三連增』,預計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以上。我省現代農業改革發展得到中央和農業部的充分肯定,分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做了經驗介紹。
結構調整紮實富有成效。農作物種植結構、品種品質結構、農業產業結構同步優化。全省農作物種植實現玉米減和水稻、大豆、小麥、馬鈴薯、雜糧雜豆、經濟作物、飼草飼料作物增『一減七增』。玉米面積調減1922萬畝。全省通過改種雜糧雜豆、蔬菜等高效作物,農民人均增收272元,減少了玉米種植減收的負向拉動影響。
產業融合發展勢頭強勁。我省被農業部、財政部確定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省。農產品產地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品利用協調發展,預計全年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4400億元,同比增長1%左右。全省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950個,同比增加50個,實現銷售收入2890億元,增長7%,吸納就業72萬個、帶動農戶達到335萬戶,增長5.8%和1.5%。
現代農業支橕體系不斷完善。農機化、科技化、良種化進程加快。全省各市(地)批准建設現代農機合作社129個,總數達到1353個。編制《全省農作物高標准栽培技術模式匯編》下發全省,各類綜合技術推廣面積1.9億畝(次)。審定通過主要農作物優質品種96個,高蛋白大豆品種在我省高寒、高緯度地區獲得突破。
現代生態農業建設加快推進。制定《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技術指導意見》、《黑龍江省畜禽糞尿資源處理利用技術指導意見》,落實有機肥提質增效試驗示范點次221個。農業『三減』深入推進,全省完成『三減』示范面積1240萬畝。在18個縣(市、區)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在11個縣實施循環農業和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在8個縣開展秸稈造肥還田項目。秸稈禁燒取得較好成效,秸稈焚燒火點同比減少45.9%。
農產品市場營銷取得豐碩成果。產銷對接不斷深化,舉辦了2016年黑龍江綠色食品(北京)年貨大集、黑龍江農民合作社優質農產品(上海)展銷會、(深圳)推介會、農民合作社賣糧大會等一系列市場對接活動,組織新型經營主體參加俄羅斯、韓國、法國及香港等國內外大型農產品展銷推介活動,促進了生產經營主體與市場銷售主體、終端消費群體直接對接。互聯網營銷蓬勃開展,省級農業電商平臺—生態龍江網入駐合作社和企業1785家。農民創業成效顯著,全省農民創業人數達103.5萬人,實現創業純收入227.6億元,分別增長37.1%、39.8%,帶動農民就業238萬人。
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繼續深化。全省制定《關於引導和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黑龍江省家庭農場認定管理辦法》和《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創建方案》,評選出35家合作社為國家級示范社,新命名75個農機合作社省級規范社和100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50個縣(市)搭建農村產權及土地流轉平臺。與此同時,農村金融保險、涉農資金整合、玉米收儲制度、大豆目標價格等其他改革紮實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