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4日訊(高偉 記者 許俊鵬)臨近春節,可忙壞了明水縣興仁鎮石人村農民於秀偉,每天不是坐在電腦前與客戶熱聊網店裡出售的綠色大米小米及土特產品的話題,就是和愛人樂呵呵地打包裹,把客戶購買的產品及時發出去。去年,於秀偉網上銷售就達101萬元。這,僅是明水縣互聯網+農業的一個縮影。

於秀偉(右)正在向客戶介紹農產品。

於秀偉正在和女兒觀看自己的網站。
近年來,明水縣在農業生產上堅持以互聯網思維為統領,用『互聯網+』思維改造提昇傳統農業,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以打造現代綠色農業昇級版為方向,推進智慧農業建設。依托農業龍頭企業、線上線下銷售平臺和智慧終端,重點建設了水稻、玉米、馬鈴薯、笤帚糜子等農業產業化基地,實現了農業生產可視、氣象、防控、溯源、物聯網服務五大功能的有機融合。
一頭聯著電腦,一頭聯著大地,互聯物聯網在生產中『無所不能』。全縣建立了遙控指揮中心和大數據中心,利用互聯網信息遙感設備對重點農業生產基地實行二十四小時無縫隙監控,准確掌握全縣農業生產動態,開通綜合管理平臺,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分析農業發展走勢,構建長效運行機制,對農業生產實施制度化管理。姜大星是通肯河米業公司的總經理,坐在家裡打開手裡,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對紅色谷子基地進行監管,同時各地的用戶也能隨時觀看谷子的長勢情況。
長期以來,農副產品市場價格一波三折, 『種什麼,怎麼種,何時種』是群眾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但僅靠群眾一己之力難以准確預測市場。如何讓黑土地的糧食與土特產賣得『更值錢』?這個縣以『互聯網+電商』拓市場,倒逼營銷轉型,啟動了全省第一個農村淘寶項目、第一個滿天星農特產品溯源項目、開展『用良心換愛心』電商消費扶貧計劃、村淘聚劃算『團年豬』等活動,開通村淘縣級運營服務中心和53個村級服務站。引導農民發展油料、林果,瓜菜,小雜糧等綠特色名牌產品,實現農副產品在網上直接銷售,每年每戶農民可增收數萬元以上。已經培養出4000多名像於秀偉這樣的在互聯網上種地經商的新農人,將當地的綠色土特產品銷售到了大江南北。全縣共成立專業合作社1245個、專業協會170個,規模經營土地100萬畝。放眼明水,越來越多的父老鄉親,正運用小鼠標點開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