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因地制宜實現種養循環
2017-01-20 10:45:07 來源:  作者:吳利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月20日訊 我省是畜牧大省,今後要大力發展現代畜牧產業。不過青山綠水、藍天白雲同樣要保持,兩者應該並駕齊驅。兩會上,一直從事畜牧業發展研究的省政協委員劉娣直言。

  作為省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劉娣多年關注我省畜牧業發展。她對記者談到,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這些年我省在發展農業和畜牧業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比如因使用化肥、農藥、地膜,加上畜禽糞尿,造成對土壤、水源和空氣的污染。另外,我省是秸稈高產省份,年產秸稈700多億公斤,但秸稈利用率不足40%。過度開墾耕種,長期不施用有機肥、秸稈還田量少和過量施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有機質快速流失、土壤板結、肥力逐年下降、土壤耕層厚度變薄。

  面對這些問題,依據自己多年的研究與思索,劉娣提出了以下解決路徑:種養結合、種養循環和種養互作。即在生產和環境協調發展總要求下,以經濟學、生態學原理以及系統工程方法,依據『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把種和養科學有機結合,實現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達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統一。其特征是注重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自然資源的質量和循環利用資源。降低種植和養殖成本、提高綜合效益、實現生態化植保和防疫。其目標是3R:即減量化(Reduce),資源投入最小化;再利用(Reuse),廢物利用最大化;再循環(Recycl e),污染排放最小化。

  對我們這個農業大省而言,應實現部分秸稈飼料化,以畜禽糞便結合秸稈生產有機肥,讓有機肥還田,保護與修復黑土地。通過以養帶種、以種促養、種養結合、種養融合、種養互惠互作,促進資源循環利用,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劉娣對我省建立種養結合、生態環保畜牧業生產方式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一是共生互惠型模式。即禽畜與作物同生共長的種養結合方式,畜禽階段性放養於種植地塊,實現農(林)『田育畜禽、畜禽肥田』的互惠雙贏,提高作物和家畜產量和品質。主要有玉米-鵝、水稻-鴨和森林-豬等種養結合模式。

  二是交替互給型模式。根據土地承載力和廢棄物消納半徑,合理布局養殖場,進行種養交替循環互給方式生產,使資源和廢棄物最大程度鏈接利用,減少化肥使用。主要有玉米-豬、玉米-牛、水稻-豬、水稻-牛、牧草-豬、牧草-牛等種養結合模式。

  三是針對共生互惠型,要解決畜禽放養階段中作物品種選擇、施肥、放養畜禽品種選擇、放養密度等技術問題。按照『以養定種』的原則,推廣養殖規模和種植面積最適配比、糧-飼(草)輪作、糧飼復種生產技術等。

  四是在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同時進行模式工藝配套。重點在作物、畜禽和微生物之間的平衡互作。根據我省各地實際制定發展規劃,注重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與條件,優化農產品質量結構、區域結構和市場結構,以供給側改革為指導,改變農業生產方式。

  五是培育經營實體,搭建依托平臺。要做大做強種養循環農業,必須重視龍頭企業建設,給以必要的扶持和科技支橕;引導龍頭企業與院所、合作社和農戶通過契約、服務和資產聯結等形式,結成利益共同體。

  六是積極健全制度和標准體系建設。提高種養循環互作農業管理水平和標准化建設。抓緊建立種養循環互作評估制度,建立健全生產標准,促進種養循環互作農業有標准可依有制度可管理,達到良性循環。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聚焦2017年黑龍江省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