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泰隆百噸石墨烯量產研討會現場。

寶泰隆公司石墨烯工業化生產線。

勃利縣的電商園吸引了眾多電商企業入駐。

七臺河電商產業園的名特優電商超市。

刺五加木耳種植基地。
黑龍江日報1月20日訊 加快轉型發展,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突出『無中生有』擴增量、『有中生新』提存量,加快轉變過度依賴資源消耗的發展方式,加快調整以煤為主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煤炭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和醫藥、先進制造、綠色食品、現代服務業等六大重點產業,努力構建技術先進、結構優化、競爭力強的多元化現代產業體系。
走進『碳』時代——
濃『墨』重彩托起『烯』望之城
石墨烯發明者安德列海姆教授指出,石墨烯將引領人類從20世紀硅時代向21世紀碳時代邁進。
平地驚雷,喜訊來襲。2017年1月5日,七臺河寶泰隆年產100噸石墨烯工業化制備生產線正式投入運營。這一利好消息,不單單代表七臺河對石墨資源從規劃到應用的轉變,更開啟了加快七臺河轉型發展的新篇章。
近年來,七臺河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煤炭循環經濟,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利用特有的石墨資源優勢,依托寶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產業基礎,致力於發展石墨深加工和石墨烯產業,將石墨深加工產業作為接續替代主導產業,形成七臺河城市轉型新的產業支橕。
黑龍江省是中國石墨主產區,石墨資源佔全國的64%,佔世界的45%。七臺河作為黑龍江省東部地區新興的石墨資源城市,具有儲量豐富、品位高、鱗片大等特點。豐富的石墨資源可為七臺河市發展高端石墨特色深加工產業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另外,寶泰隆公司現有循環經濟產業鏈中煤焦油和瀝青資源豐富,還可提供優質的人造石墨原料保障。
2016年6月22日,七臺河市委八屆七次全會通過的《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煤城轉型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中,對轉方式、調結構作為推動轉型發展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大力發展轉型替代產業,培育壯大『新字號』這篇大文章進行了戰略部署。明確提出,加快推動石墨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積極引進戰略性投資者深度有序開發石墨資源,深化寶泰隆與哈工大『金剛石制備加工』、『石墨烯制備及應用產品開發』、聯合建立『碳材料研究中心』等項目合作,著力打造蓄能材料、密封材料、超硬材料、石墨烯制品等產業鏈,構建高端石墨新材料產業集群。七臺河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要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產業,把石墨產業作為全市重點培育和扶持的支柱產業,努力實現園區化、高端化、產業化發展。市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高端石墨新材料產業,重點推進寶泰隆20萬噸電池負極材料項目、東潤礦業10萬噸石墨精粉選礦項目。依托清華大學—寶泰隆石墨烯研究院,加快石墨烯應用領域成果轉化,積極引進產業化項目。
七臺河市規劃建設兩個園區,即石墨采選園區及深加工產業園區。項目全部完成後,石墨產業年產值可達到近120億元,年利潤總額為23億元以上。規劃建設的七臺河石墨采選產業園區佔地820.78公頃,2015年5月開始勘查,已經發現礦石量約4145萬噸,晶質礦物量約310.88萬噸,屬於大型礦區。規劃建設石墨精粉產能30萬噸/年,園區將通過項目積聚建設逐步形成石墨洗選產業集群。七臺河市石墨產業深加工產業園區佔地140公頃,總投資152億元,其中啟動區39.76公頃,另建成孵化器面積1萬餘平方米,可隨時入駐企業。規劃建設包括石墨新能源材料產業鏈、密封散熱材料產業鏈、超硬材料產業鏈、石墨烯產業鏈、新興材料產業鏈及人造石墨產業鏈六大產業鏈。
石墨烯及相關配套高科技產業項目的實施,將引發高科技新材料領域的重大變革,提昇七臺河在全國高科技新材料領域的地位。
大力發展石墨及石墨烯產業,七臺河並不是蠻乾硬乾,而是在綜合各項優勢後,科學制定的戰略規劃——
政策優勢。國家和黑龍江省對石墨產業發展高度重視,相繼出臺了《關於加快石墨烯產業創新發展的若乾意見》、《黑龍江省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將扶持石墨產業發展擺在重要位置。七臺河是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市、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信息惠民試點市和東北地區民營經濟改革試點市,同時享有國家《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乾意見》等支持政策,多種政策形成合力。《七臺河市產業扶持資金實施暫行辦法(試行)》(七發〔2016〕2號),進一步規范了七臺河市產業項目扶持政策資金投入、運作和管理,對資金扶持對象、扶持方式、扶持標准等均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環境優勢。七臺河市委市政府努力打造親商、安商的社會環境。近年來,大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僅保留市本級行政審批事項195項,壓縮時限、優化流程,實行產業項目並聯審批,減少審批前置件172個,所有審批事項都向網上辦理集中,非行政許可全部清零,實行零距離接觸、零關系辦事、零利益服務、零障礙入駐工作機制,全力服務招商項目和扶持企業發展。新一屆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致力創建『讓企業最滿意,讓群眾最滿意』的『兩最』服務環境,要求各級公務人員樹立『店小二』式服務理念,努力當好服務企業、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店小二』,主動作為,履約踐諾,進一步打造優良的發展環境。
人纔優勢。寶泰隆公司高端科研人纔匯聚,並與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科技大學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依托寶泰隆(北京)研發中心、寶泰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黑龍江寶泰隆新材料新能源研究院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針對石墨烯、石墨烯衍生品及下游應用產品進行技術研發。在2016年的第四屆中國國際新材料產業博覽會上,寶泰隆公司自主研發的石墨烯產品榮獲參展產品金獎,是參展中制備石墨烯產品的唯一金獎。
技術優勢。寶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掌握了石墨烯單層快速剝離、自動分離分級、快速高效提純和連續式規模化還原等多項關鍵技術,剝離率超過95%,比表面積可達800?1500平方米/克,寶泰隆石墨烯研發技術位居全行業前列,各項指標均能滿足特殊應用領域的要求。目前,寶泰隆公司已與四川成都晶元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蘇州市昕榕化纖有限公司、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國藥集團化學試劑北京有限公司、新材料與產業技術北京研究院等單位開展涂料、紡織、LED照明、橡膠、電池正負極材料、EPS等石墨烯下游應用領域合作及研究,並取得積極進展。
走進碳時代,引領烯未來。2017年1月5日,寶泰隆百噸石墨烯量產暨石墨烯應用研討會在七臺河舉行,國內石墨烯領域院士、專家,國家相關部委、黑龍江省政府及相關部門領導,軍方代表,石墨烯應用企業代表等齊聚一堂,點燃了屬於七臺河石墨時代的引擎,銘刻下濃『墨』重彩的畫面。這一天起,石墨與石墨烯,將以更快的速度引領七臺河向著轉型振興的路上疾馳……
電商春潮起——新模式、新理念引領新商機
當前,七臺河經濟正處於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市委市政府搶抓機遇,大力培育發展電子商務,迅速搶佔新興市場制高點,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並將逐步成為謀劃轉型昇級、推動創新發展、實現全面振興的新支橕。
電商發展如雨後春筍。2016年在經濟下行、財政陷入困境中,七臺河市政府仍落實財政預算資金1000萬元,專門用於發展電子商務。
七臺河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率先衝破觀念壁壘,搭臺出力,提供『保姆式』、『店小二』式服務,堅持『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在幾乎是電商空白的七臺河大地上用心潑墨揮毫。2015年8月31日,七臺河市電商產業園正式開園。那一刻起,發展電子商務真正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從『無中生有』到『有中生新』,眾多的電商模式、先進的發展理念和蓬勃的發展態勢交融奔湧。至2016年底,七臺河市電商產業園入駐企業已達63戶,實現線上交易額1.5億元;建成『七臺河名特優電商超市』,正式成立電商協會;通過推出『七臺河電商谷』品牌,『打包』銷售本地90%以上名優特產;各區縣相應建設電商孵化創業園區;6000餘平方米的電商園配送中心已經建成,電商園公共服務平臺已經開始運營;同時設立了『創客工廠』,成立了創客空間,重點培育聚集、孵化滋養小微電商企業……
如今,電子商務已經真正在這裡紮下根來,正茁壯成長為轉型發展、群眾就業和便民惠民的新支橕點。
發展電商,人纔是關鍵。七臺河市在優化發展環境、人纔隊伍建設、扶持電商產業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廣栽『梧桐樹』,吸引『金鳳凰』。市委市政府多次邀請阿裡巴巴等知名電商大咖進行專場培訓,區縣也多次邀請專家教授舉行專場培訓、電商設計爭霸賽等,深化全民創業意識,增強創業創新能力。
隨著電子商務發展的號角激活一池春水,七臺河市迎來了人纔聚集的大潮。他們有的是回鄉創業的『大咖、驕子』,有的是從頭再來的下崗工人,有的是不甘寂寞的創業『寶媽』。憑借著把握機遇的果斷、堅持夢想的執著、埋頭苦乾的勤奮、敢於嘗試的勇氣,成為了新一輪創業創新大潮中的時代弄潮兒,在涉及電商的各個領域裡施展神通,全市電商發展呈現百鳥爭鳴之勢。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在七臺河市蓬勃發展、潛力無限,為創業者和就業者提供了巨大機遇。
如何讓優良的本地產品遠近聞名、拓寬銷路,在互聯網時代,利用電子商務無疑是最佳途徑。有『放水養魚』的環境,有『群英薈萃』的智力,也要有『借船出海』的助力和『聚沙成塔』的決心。七臺河市花大力氣通過招商引進規模電商企業,結合本地實際培植特色電商,形成『互聯網+農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商業』等發展格局,不斷增加發展電商的底蘊、多元和潛力。到目前,全市生產加工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多數都認可電商渠道,雙葉公司等50餘戶本地知名企業產品與多家電商平臺實現緊密嫁接,插上電商『翅膀』後迅速走紅,躍出七臺河,飛向全世界。
從小雜糧、白瓜子到萬壽菊,從黑甜甜葡萄、西甜瓜到畜產品、林產品等,七臺河的『綠特名優』經濟作物基地規模逐步擴大,產業鏈條不斷延伸,『互聯網+農業』也悄然興起,不但打造了紅勝果蔬配送網等一批地方平臺,30多家龍頭企業和200多家農民合作社的近300個地產農產品在一畝田、天貓等網絡交易平臺上銷售。與此伴生的是全面建設13個省級『互聯網+農業』高標准示范基地,基地內全面實施綠色食品標准。
『畜牧七臺河』及體驗店於2016年2月開工建設,6月23日正式啟動運營,委托『第三方』三文科技運營,平臺采取O2O模式,由網絡商城和線下體驗店組成,目前是我省唯一一家自主研發建設、專門銷售畜牧產品的電子商務平臺。現已有10家企業入駐,形成了『五方』綠色豬肉、『百勝』奶牛、『雪鳥』肉雞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產品品牌,網上銷售狀態良好。
七臺河市在發展電子商務上不斷挖掘發展潛力、培育發展動力、破解發展瓶頸、拓展發展空間,步子越邁越大、步伐越來越快,真正將電子商務打造成為活躍農村經濟、帶動農民致富的『火種』,成為企業整合資源、抱團發展的『火種』,成為群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火種』,共同凝聚成轉型發展、全面振興之薪火,越來越旺、越來越熱。
農業新形象——有機、綠色、產業化創造高效益
『決勝小康,富裕農民是關鍵。圍繞農民增收、脫貧致富,大力發展具有鮮明供給優勢的綠色有機農業,促進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產銷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科技支橕、資源節約、產出高效、生態有機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這是今年年初,七臺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於農業未來發展書寫下的宏偉藍圖,更是七臺河市對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信心和決心的體現。
近年來,七臺河市充分發揮綠特色農業潛力,全面優化產品結構和生產力布局,減玉米、增水稻、增雜糧、擴特色、拓市場,努力提昇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進一步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加快培育了農村農業發展新動能。新年伊始,七臺河市精細布局,結合本地農業產業實際,對未來全市農業發展寫下了厚重一筆。
精細布局調結構。2016年,七臺河全市播種面積367.7萬畝,糧食作物238.9萬畝,經濟作物及其它作物28.8萬畝。其中水稻31.04萬畝,較前一年增加4萬畝;玉米170萬畝,較前一年減少37.2萬畝;大豆30.3萬畝,較前一年增加15.3萬畝;經濟及其它作物較前一年增加12.3萬畝。經過一年的結構調整,七臺河市農業種植結構有了顯著改善,優質高效經濟作物佔比更加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兩紅』(紅辣椒、紅小豆)『一藍』(藍靛果)『一白』(白瓜子)『一黑』(黑木耳)和有發展潛力的萬壽菊、高鈣菜、黑甜甜葡萄、小毛蔥、堅果等經濟作物產業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和突出優勢。未來幾年,七臺河市將繼續依靠特色種植的基礎優勢,擴大特色農產品、草蓿果蔬和高效經濟作物生產,推動由單一糧食種植向糧經飼三元結構協調發展轉變,農產品由低效品種向高效品種轉變,實現特色農業面積達到40萬畝的目標,讓農民獲得更大收益。
打造省級綠色食品加工基地。著眼市場需求,加快農業向生態和有機方向轉變,以高鈣菜、藍靛果、黑甜甜葡萄、雜豆等特色產品為突破口,以綠色有機為標准,加大單品突破力度,進一步在『綠』、『特』、『名』上下功夫,引導特色農業向多村一品、多鄉一業發展,打造農業特產基地。2016年,七臺河市已有15戶規模以上企業獲得了33個綠色食品標識,綠色食品認證面積達到90萬畝,佔全市耕地總面積的34%。三勝合作社、榮盛達等5戶企業的31個產品獲得有機食品標識;聯友葡萄合作社、匯豐鹿業等4戶主體的4個產品獲得地理標識認證;林下經濟得到顯著發展,平歐榛子、紅松堅果林等種植面積得到進一步擴大,全市綠特色和有機農產品基地已初具規模。下一步,七臺河市將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利用先進技術對農畜產品、林下產品進行精深加工及工業轉化。加快復制『魚稻』『鴨稻』『森林豬』等生產模式,做大做強綠色水稻、特色養殖、森林有機食品等優勢產業。以稻米、雜糧產業為重點,突出寒地黑土、非轉基因的個性化特征,推進農產品品牌整合提昇。大力引進國內外領軍企業,壯大本土龍頭企業,重點扶持水稻、雜糧、果蔬等綠色有機食品精深加工企業發展壯大,推進藍靛果、紅松果仁等森林有機食品發展產業化項目,支持畜禽養殖企業新上精深加工項目,努力打造省級綠色食品加工基地。
深度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產業化是提昇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關鍵,七臺河市始終堅持市場導向,以『農頭工尾』為抓手,培育了『東北老勃』、『忍冬小子』、『三勝雜糧』、『東之星高鈣菜』等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品牌,全市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規模顯著提高,產業鏈條深度延伸,讓農民更多地分享到了二三產業帶來的增值收益。七臺河市將繼續大力支持發展糧食、農畜產品、林產品深加工項目,抓好意晟園玉米、金穗米業水稻、東之星高鈣菜、伊鑫清真食品、九龍泉藍靛果酒、中利黃體素等深加工項目建設,積極引導加工企業向優勢農產品基地和產業園區聚集、向精深加工轉型、向生產終端產品延伸,培育相互配套、功能互補、聯系緊密的產業集群。結合『互聯網+』,全面擴大現有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實現『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同時,進一步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向規模要效益,帶動農民增產增收。
加快畜牧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和標准化發展。近年來,七臺河市特色養殖業不斷發展,已具備大力發展特色畜牧養殖和深加工的產業基礎。以五方綠色豬肉、大興牧業和百盛奶牛為代表的特色畜牧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年產綠色生豬3.5萬頭,生產加工肉鴨100萬只以上,奶牛平均單產達7.8噸/年,年產優質牛奶達5700噸。特種養殖蓬勃發展,特種養殖戶發展到160多戶,品種涉及大耳羊、獺兔、大雁、珍珠雞等十幾個品種,產值超億元。七臺河市將抓住玉米降價和國家拍賣庫存玉米的機遇,大力發展『兩牛一豬一禽』,加快家庭牧場、養殖小區、畜牧基地建設,精准實施畜牧業貸款貼息和補貼,扶持大興牧業、五方種豬加快發展,推進中航卓信集團10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建設,積極引進國內有影響力的大型畜禽養殖加工企業,推進畜禽產品向肉類熟食、方便食品轉型昇級,推進畜牧業向著規模化、集約化和標准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