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校融合發展碩果累累,圖為八一農大航天育種試驗基地。


黑龍江日報1月20日訊 2016年,大慶深入挖掘發展潛力,實施產業項目建設,構建多元產業體系,緊緊扭住培育壯大接續產業『核心要務』,著力增動力蓄潛能、穩增長調結構、促創業惠民生,『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平穩開局。
預計地區生產總值2700億元經濟運行由負轉正
預計地區生產總值2700億元、增長1.7%,其中非油經濟增長3.5%、地方經濟增長3.7%。地方財政總收入346.3億元、增長6.9%。主要經濟指標實現正增長,較上年有較大幅度提昇。
農業增加值增長2.3%。調減玉米168.6萬畝,增加水稻、果蔬和特色經濟作物149.8萬畝,畝均增收384.7元。新改擴建標准化養殖牧場92個,畜牧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2%。農牧產品線上交易額6億元。
工業總體趨穩回暖,增加值增長0.1%。全市工業用電量增長5.2%。生產原油3656萬噸、天然氣37.7億立方米。石化產業增加值增長3.3%。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0家,地方工業增加值增長2.5%。
服務業潛能加快釋放,增加值增長5%。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7家。電商交易額170億元、增長30%。旅游收入115.5億元、增長19.1%,大慶成為全國工業旅游創新單位。
新開工項目到位資金280億元重點產業多點多元發展
新落地開工項目338個、到位資金280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65億元、增長2%,比上年提高41.7個百分點,產業項目投資佔總投資比重的76.3%。
多層級園區功能提昇。中以農業合作園區落戶杜爾伯特縣,資源+技術的對外園區合作邁出重要一步。大慶高新區綜合實力晉昇全國第32位、東北第3位。經開區產業集聚效應顯現,裝備制造項目正在生成。縣域園區優質產業項目加快引建。
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忠旺200萬噸鋁制品加工項目復工建設,沃爾沃S90L轎車下線並全球銷售。龍油550萬噸重油加工、禾工1500萬噸煤炭分質綜合利用等項目開工建設。
資源性產業鏈條延伸。120萬噸乙烯上產帶動大宗石化產品產量大幅增長,伊利乳業等企業工藝技術昇級,華為雲計算數據中心、德棲大數據金融等平臺上線運行,福瑞邦基因工程和?類藥物完成生產線建設,化工、食品、大數據、生物醫藥等產業加速成長。
新注冊各類市場主體3.4萬戶新生動能培育效果顯現
創業創新催生動能。市本級創業專項資金增加到5000萬元,新建創業孵化載體33個,新注冊各類市場主體3.4萬戶,非公經濟增長5.5%。與40家高校院所建立協作機制,有效落實哈工大環境集團、中科院長春分院大慶產業育成中心等176個市校合作項目。新增科技型企業874家,新形成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科技型企業122家,轉化科技成果112項。
要素融合集聚動能。地企16個合作事項紮實推進,油田售電公司成為國家首批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企業。國際航空口岸申建取得進展,綜合保稅區可研通過評審,與哈爾濱、綏化、松原合作實施旅游聯盟、交通互聯等項目84個。
重點改革激活動能。市屬國有企業改革取得突破,重組9戶企業組建供熱集團、水務集團。出讓出租政府閑置資產69處32萬平方米,配置給生產部門。組建大慶醫院聯盟理事會。完成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企業減稅減負減支14億元產業成長環境得到優化
落實優化發展環境的各項措施和任務,營造『領導開明、審批順暢、執法公正、社會包容』的尊商重企氛圍。
政務服務進一步優化。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實施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再次調整、取消和下放市級行政審批事項71項,清理中介服務事項64項。累計受理各類事項26萬件,審批提速60%。組建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落地見效。調整市區城鎮土地等級范圍、企業減稅6億元,下調工商業用電用水用氣價格、企業減少支出1.6億元,降低失業保險和市區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繳費標准、企事業單位減輕負擔5275萬元,全面鋪開『營改增』、納稅人減負6億元。
產業金融環境改善。組建40億元產業項目投資母基金,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石化產業、大健康產業、奶業發展投資基金。市農業擔保公司新增注資1.52億元,為縣區低成本融資8億元。
整合投入扶貧資金14.1億元民生事業發展紮實推進
民生事業發展紮實推進。9個方面41件民生實事全部落實,民生支出佔公共財政支出比重達到61.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6460元和13860元、增長6%和5%。
超額完成扶貧脫貧任務。整合投入扶貧資金14.1億元,發放扶貧再貸款8.9億元,20個貧困村2.95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
兜底保障水平提高。發放城鄉綜合救助資金4.8億元、靈活就業社保補貼資金5642萬元,城鎮新增就業3.8萬人。城鄉居民大病商業保險參保157萬人,新農合人均籌資額提高到570元。
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安排縣區義務教育專項資金1.6億元,整合義務教育薄弱學校43所,撤遷普通高中4所。建設提昇農村文體廣場80個、文化大院69個,開展公益性惠民演出1043場次。建設全科醫生臨床培訓基地,組建醫聯體8個。投資987.1萬元完善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培訓基層衛生人員6450人次。各類養老機構發展到106所,床位突破1萬張。
人居環境繼續改善。改造老居住區14個、農村危房1.5萬戶。修建城市道路103條,新增停車泊位4100個。更新供熱管網29公裡。啟動重點水域截污控制工程,淘汰燃煤小鍋爐43臺,清理黃標車及老舊車1.9萬輛。
社會保持和諧安定。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八類主要刑事案件下降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