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臘月二十四,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其實自臘八以後,各家各戶就開始了陸陸續續的年節前大掃除的工作,並非只有臘月二十四這一日進行掃除,但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
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清嘉錄》卷十二記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捨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
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本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按照民間說法,掃塵蘊含了人們『推陳出新』、『辭舊迎新』、『破舊立新』的願望和期盼,其用意就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去。這一風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寄寓了人們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頑強的生命力。
雖然說『二十四,掃塵日』,實際上從祭灶前後到年終,均為掃塵時間。我國一些地方,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這段時間都叫做『掃塵日』,也叫『迎春日』。

掃完屋子掃自身。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說,借著掃塵的機會,人們也將身子從頭到腳清理一遍。所以民間有『剃年頭』的說法,即趕在年前剃頭。這一方面的原因是正月裡不允許剃頭,最重要的原因是過年事事都要講究『新』氣,人們『剃年頭』以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另一項清潔的活動就是洗澡沐浴。年前人們一定要洗澡沐浴,搓掉污垢,清潔身體,以迎接新年。
民俗專家表示,隨著歷史的變遷,現在很多風俗已被淡忘,但春節年前掃塵的習俗,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還在延續著。這不僅關系到人們的衛生健康,人們還賦予它以民俗意義,掃塵寄托著人們祛病免災,辭舊迎新的情感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