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臘月二十八,關於臘月二十八的漢族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也就是說各家各戶是要開始准備過年的主食了。各地風俗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在臘月二十八過年,而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纔『把面發』,等到二十九纔『蒸饅頭』。
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面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因為古人以桃木為闢邪之木。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纔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臘月裡,應著各種民風民俗,全國各地的人們差不多都在忙碌地准備中,而忙完了年的各項准備工作,人們就開始享受年的歡樂了。
動手發面做點心
舊時臘月二十八是各家各戶『把面發』(也叫『白面發』)的日子,這一天,人們都會早早洗乾淨手,精心制作各種面食:有象征和平的『鴿子餃』,有象征富裕的『連年有魚』,有象征錢糧滿倉的『錢龍』……總之,人們總是想盡辦法,制作出各種精致的面食,在春節期間饋贈親朋好友、鄰居、同事,或待全家團圓時一起享用。
春聯怎麼貼
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面以外,還要『貼花花』,春聯、窗花、年畫,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功能。春聯是從左到右貼嗎?上聯、下聯如何區別?摘春聯、燒春聯又有什麼講究?
貼春聯
按照各地習俗的不同,貼春聯的時間也稍有差異。俗話說:『二十八,貼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謠裡有『二十九,貼倒酉(意即貼春聯)』一說,春聯一般都在臘月二十八、二十九貼,但大多數還是照個人的時間安排來選擇貼的時間。另外,對聯的上聯貼左邊還是右邊要看橫批的書寫。如果橫批是從右向左書寫,上聯就應該貼在右邊,反之上聯則貼在左邊。對聯除了對仗等要求外,一般應上仄下平,就是上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上聲和去聲,下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在平聲(陰平、陽平)。
摘春聯
與貼春聯有比較集中的時間不同,摘春聯的時間各地差異較大。依照各地民俗的不同,分有整年說、過節說和自然脫落說三種主要類型。整年說。春聯有喜慶吉祥之意,所以『舊』春聯需等到來年貼春聯的時候纔摘除並貼上新的春聯,寓意辭舊迎新,福運一年。在這一整年裡,如果春聯有破損,需及時修補。過節說。春聯作為驅趕『年獸』的法寶之一,待到『年』過完後,春聯就可以摘了。自然脫落說。所謂自然脫落就是把春聯貼上後就不顧不管,任憑春聯被風吹雨打,自然脫落。亦或看到春聯被風吹雨打後破爛不堪了,就直接摘掉。
燒春聯
對於摘下來的春聯,還有『燒春聯』一說,就是將摘下來的舊春聯燒掉,寓意將所有的晦氣燒掉。漢族民間有一種神話的傳說:春聯即為天上的神仙,當春聯燒掉後,就會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報告漢族民間的情況,希望天神能給漢族民間的家庭帶來好運等等美麗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