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9日訊 (記者 楊帆) 28年,整日與火為伴,在超高溫的熔鑄爐前作業,夏天一身汗,冬季火烤胸前暖背後風吹寒。一旦合金熔鑄過程中控制不當,就會有鋁水溢出導致燒傷。楊海峰作為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熔鑄廠的一名產業工人,就是用這樣的堅守『熔鑄』出鋁合金帝國的『中國制造』。
1988年,楊海峰從部隊復員了,他牢記父親『艱苦的環境纔能鍛煉人』的囑托,來到了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熔鑄廠當了一名鑄造工,面對五十年代的陳舊設備和上百種合金、規格的技術難度,面對夏天乾活一身汗,冬季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的鑄造艱苦作業環境,面對合金控制不當鋁水溢出,爆炸聲響的危險,無數個面對他曾有過彷徨,但讓當過兵的他最終沒有退縮,選擇了堅強,他向師傅學,向工程技術人員學,向書本學,從精煉到扒渣,從1號崗到2號主操崗位,從優秀的鑄造工到組長,工長,作業長,一乾就是二十八年,青年變成了成年,單身成為了父親。
在鋁合金制造業高危的熔鑄崗位,楊海峰追求著職業技能的極致化。咫尺匠心,他用28載堅守,『熔鑄』出鋁合金帝國的『中國制造』。令『技術流』大工匠楊海峰最引以為榮的是,『神舟』系列飛船上所使用的鋁合金材料,80%以上都是由他的團隊鑄造的。
要生產出航天、航空有競爭力的鋁合金材料,就要掌握好鋁加工的核心鑄造技術,近幾年公司試驗的7系和某系大規格鑄錠,屬國家重點工程,這種合金是優良的航空、航天材料但成型困難,堪稱是鋁合金鑄造的禁區。目前只有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能生產。楊海峰深知該合金鑄造的困難程度,但他並沒有放棄退縮,他苦苦思考問題的關鍵所在,翻閱查找了大量相關參考資料,將搜集的信息與多年鑄造工作總結的經驗結合起來,同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制定試驗大綱,在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共同試驗中,一次、二次、三次……在試驗中發現缺陷經過論證他向技術人員提出了改進成型工具,調整鑄造速度,水壓的工藝參數的想法,按照他的建議,終於一次試鑄取得圓滿成功,成為世界第四個能生產這種合金規格的國家,高難合金的試鑄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國外企業對我國該合金材料的壟斷局面,不僅為公司創造了價值不菲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能滿足我國航空、航天業的發展要求,神舟系列飛船上所使用的鋁合金材料80%以上都是由他所帶領的團隊提供的,為航空航天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楊海峰同志就是靠這種敢於創新鑽研的精神,在鋁合金鑄造領域不斷探索著,實踐著。
楊海峰像一團火為東輕鋁鎂熔鑄事業無私地奉獻著全部的光和熱,他就是這樣一個執著的人,一個為了鋁熔鑄發展而無私忘我工作的人,一個行動多於言語,付出多於回報的人,他那執著、甘願奉獻的精神,為了中鋁創建世界一流企業,以勇於創新的膽識,去攀登銀色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