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中國地震局工力所:國家防震減災領域領頭羊
2017-01-31 18:43:05 來源:東北網  作者: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31日訊(記者 侯巍)2015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6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985年以來,先後榮獲國家級科技獎勵20餘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60餘項。這是一個在黑龍江大地上默默無聞,在國際上卻享有響當當聲譽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31日,記者來到了中國地震工程力學研究所,該所是中國地震和防災減災主要研究領域的權威,其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平。

  中國國際級救援隊赴日本地震海嘯救援歸來。

  伊朗巴姆地震現場。

  青海玉樹地震工程震害科考隊員在地震現場合影。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創建於1954年,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學府路上。記者了解到,黑龍江省首位院士(當時稱學部委員)就出自該所。目前,在該所學習過及走出去的國家級院士達到11人,被評上的國家級院士達5-6位之多。工力所現有科研人員300餘人,其中院士4人、具有高級職稱專家120餘人;是國家首批博士學位授權單位,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近百人、博士研究生20餘人。每年畢業土木工程、力學等一級學科碩士近百人。

  馬強向記者介紹首都圈監測系統。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在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馬強研究員向記者展示了他們創新團隊研發的首都圈地震臺網站狀態監控顯示系統,該系統能在地震後5-10秒內發送預警信息。而目前國內最快發送信息在兩至三分鍾。從分到秒,提高的不僅是速度,更體現了我國在地震領域的水平。『以後我們要研發家用型地震預警系統,5-10秒內就能收到預警信息,為安全轉移提供了時間,對常發生地震的國家特別適用。』馬強說,目前這個項目已經在研發中。

  所長孫柏濤的航跡圖。

  記者了解到,該所承擔完成了一大批國家級科研項目,我國土木工程領域第一個國家973計劃項目《城市工程的地震破壞與控制》就是其中之一,組織參加了國內主要破壞性地震的工程震害調查,如汶川、玉樹、蘆山地震等。該所更是中國地震局地震災害評估、房屋建築安全鑒定、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以及強震動觀測的技術牽頭單位。作為聯合國城市災害評估專家組成員,所長孫柏濤常代表中國多次參加災害評估,在他的航線上布滿了多國學術交流與震害考察的足跡。作為黑龍江本土的專家,孫柏濤更因汶川地震後,第一時間趕到地震現場,作為一名資深的結構專家,在保障施救人員和被救人員都安全的前提下,指導如何盡快搶救被埋人員,被譽為『煉有火眼金睛的定海神針』。

  多年前設計的工力所大樓已經成為保護建築。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