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2月4日訊 從電車街12號走出的滕建群,自幼酷愛繪畫,繪畫拓展了他的生活半徑,為他打開了一個新世界。滕建群在冰城環衛系統工作三十餘年,多年的繪畫經歷並未讓他名利俱收。但他在這看似無用的愛好中,不功利、不盲從,尋找到他所期待的自己。於他而言,繪畫是一種病,幸福得無可救藥……
孩子頭『幸福』
滕建群小名『幸福』,生於1957年,父親滕曉飛是《農村報》編輯。幼時,電車街12號院內濃厚的文藝氛圍,冥冥之中注定了滕建群與繪畫結緣。『小時候,父親有時把工作帶回家乾,我就在一旁觀察。時間長了,也能畫兩筆。鄰居王叔(王純信)經常指點我學畫。』五六歲時,鄰居們的日常生活就被滕建群搬到畫紙上。
省委辦公廳紀檢組長王立民曾撰文,回憶了他和滕建群一起學畫畫的往事:『我小學時,有很多同學住在電車街12號省報家屬大院。也不知從什麼時候,我們開始聚集在這裡學習繪畫。王純信叔叔是我們的「導師」,同學滕建群是我們的「首領」,鄰近的哈爾濱火車站是我們的大課堂。』
起初,火車站是不讓寫生的,警察經常驅趕畫畫的少年。但懂事的滕建群常常一邊畫畫,一邊幫警察維持秩序。一來二去,他和哈站的警察『混熟了』,電車街12號的小伙子來寫生,警察便不再制止。外院孩子的畫夾被沒收,也找滕建群『擺平』。
而後,馬家溝、索菲亞教堂、太平橋和太陽島,都成為滕建群和小伙伴們寫生的地點。幾年間,這個小隊伍,在哈爾濱小有名氣,『無論到哪兒,都有人認出來,看「報社後院一小班」又來啦!』滕建群爽朗的笑聲裡,帶著自豪和對年少時光的深深眷戀……
16歲時作品獲省級二等獎
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紀連路,是滕建群在『圈樓』的鄰居。在紀連路的印象裡,滕建群是學畫的少年中最淘氣的一個,也是他們當中最早正規學畫的,『別的孩子還在自學摸索,他已經去了文化館的興趣班』。滕建群14歲時進入哈市道裡區文化館青少年美術班學習,他的畢業作品《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以下鄉知青勞動為背景,富有極強的時代氣息。這幅畫作被評為優秀作品,貼在教室的牆壁上供同學觀摩學習。
紀連路記得,滕建群為了學畫,還做過很多『出格』的事。當時,省報的後院小北屯養有幾匹馬,孩子們畫寫生,可馬總動來動去,畫不好。滕建群自告奮勇一個箭步跳到馬後面,兩手握住馬耳朵對大家說,『它不動了,你們快畫!』還有一次,全國連環畫展在吉林市舉行,滕建群想叫小伙伴一起去看畫展,小伙伴怕被大人說,沒敢去,滕建群自己去了。看完之後他找到火車站候車室休息。洗完臉、脫了鞋,把鞋整整齊齊地碼放到身邊,然後躺到座位上睡覺。第二天醒來一看,鞋沒了。他只好光著腳丫走回家。
1974年,在『圈樓』鄰居王純信的指導下,滕建群創作連環畫《小小偵察兵》,獲得省美協、省美術館聯合舉辦的青少年美術畫展二等獎。當年起,滕建群為《黑龍江日報》、《農村報》畫插圖,當時報社給他提供一間閑置辦公室。每次看著報紙上署名『幸福』、建群、滕建群的配圖,他都保存起來,前後四年共有近百幅作品。姐姐滕新華說,當年家中十幾平米的牆壁上,貼滿了滕建群的畫作。
以環衛工為創作源泉
恢復高考後,『圈樓』出了近百個大學生。1978年,高中畢業後的滕建群被分配到哈市道裡區環衛部門。從上班起,他淘過廁所,當過垃圾清運工,看過垃圾站,當過環衛宣傳員。可以說,30餘年的時間裡,他一直和垃圾打交道。
剛入職時,細心的滕曉飛察覺到兒子的失落,他鼓勵兒子說,『工作能自食其力就行』。滕建群記得,一個秋夜,他穿上工裝,背上畫夾打算上晚班,出門正好遇到一位剛考上大學的鄰居去上晚自習。下樓時,滕曉飛望著兒子,笑中帶淚。這一幕,深深定格在滕建群的腦海裡,他永遠銘記父親殷殷期盼的眼神。那天,他暗下決心,『職業不能改變命運,即使當工人,也要當一個不一樣的工人』。
紮根環衛基層,為滕建群提供了無盡的創作源泉。他以環衛工工作的場面為題材,畫出幾十幅國畫,在冰城環衛圈頗有知名度。1983年秋季,他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大娘掃完地上的垃圾後,坐在垃圾站旁休息,引發了創作激情。創作了一幅名為《美容師》的國畫,參加了當年省美協組織的畫展。此後,滕建群又畫出了反映清掃工人勞動場面的《滿城盡看黃馬甲》,反映綠化工人勞動場面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等作品。在用筆畫的基礎上,滕建群堅持使用指畫,即整個畫全用手指或布條蘸著墨畫,可使作品更有立體感,2009年後則完全使用指畫。
2007年3月,冰城突降暴雪,環衛工人與全市人民眾志成城戰冰雪的場面,令不少人為之動容。滕建群清完冰雪後,跑到河鼓街上朋友沒蓋完的車庫裡創作。車庫沒暖氣,墨汁經常在指尖結冰,他就用嘴呵化墨汁,繼續創作。5天的時間,他完成了8米長卷《眾志成城戰冰雪》。作品展覽時,很多冰城市民都被滕建群的纔華所折服,稱他為『牛人』、『國畫大師』。
汶川地震後 自費到災區采風
在滕建群家的客廳裡和臥室裡,貼滿了他百餘張速寫作品。有安字片賣燒烤的新疆小伙,有燒烤爐前等待烤串的小學生,有松花江畔賣烤苞米的中年女子……而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接地氣,富有真實感。
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後,他自費到災區,用十餘天的時間采集素材。回哈後,他在民安街租了一個車庫,每天除正常的工作外,一下班他就吃住在車庫裡創作。
一年後,他終於完成了一副高1.8米、長117米的國畫作品——《抗震救災——永不能忘卻的5·12中國》。這幅作品中有從四川的自然風光到地震時樓房垮塌、滾石降落、地面崩裂的場面,從災民逃生到政府救援、災民自救的場面,以及災民淘米做飯、兒童趴在板凳上寫作業的畫面。畫卷中近千個人物神態各異、呼之欲出。當年冰城多家媒體對這幅畫作進行了報道。
中國國家畫院進修成了『大班長』
堅守在環衛一線三十餘年間,未能在大學校園聽繪畫名師點撥,一直讓滕建群倍感遺憾。2012年,中國國家畫院要辦一批業餘畫家研習班,為期一年。彼時從電車街12號走出的著名畫家紀連彬,已從哈市調入中國國家畫院工作,他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發小』滕建群。
中國國家畫院一直是國內畫家們趨之若鶩的『麥加』,也是滕建群夢寐以求的象牙塔。向單位領導請假後,他第一時間來到中國國家畫院,師從著名國畫家梁佔岩。滕建群在班裡屬於老大哥,導師就推選他當班長。這個電車街12號走出的『孩子王』,再一次成為了『首領』。
在山水畫、仕女圖當道的京城書畫界,滕建群仍然堅持小眾的人物速寫,把畫作主角鎖定為街邊商販、打麻將的鄰家大嬸、工地上吃盒飯的農民工。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在一些外國畫商看來,滕建群的畫,打開了一扇窗,讓世界得以了解中國普通民眾的真實情緒和生活狀態。去年有意大利和韓國畫商,邀請他出國辦畫展,進行民間藝術交流。
臨近退休年紀,有朋友勸滕建群轉型做廣告設計、室內裝潢等,『來錢兒快』。但他婉拒了。將近花甲之年的他知道,在繪畫道路上,他最好的時光纔剛剛開始。就像季羡林在《八十述懷》中所寫:『未來的路不會比過去更筆直、更平坦,但是我並不恐懼。我眼前還閃動著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