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5日訊 1月24日,農歷臘月二十七。一大早,同江市向陽鎮同富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遲秋君就出現在村口,回頭望了望平坦寬闊的村路和裊裊昇起的炊煙,他依依不捨地踏上了回家過年的路。
今年36歲的遲秋君本是哈爾濱醫科大學學生處的正科級乾事,2015年9月7日,在大學時期就加入了黨組織的他,受省委組織部選派、經學校推薦,告別了家人,懷揣著扶貧願景,信心滿滿地來到了因貧困在同江市遠近聞名的同富村。
扶貧,我是認真的
現實和理想的差距永遠難以預測。
來同富村之前遲秋君是有一定心理准備的,可自小在城裡長大的他,還是低估了自己將要面臨的困難——車子一路駛進村裡,卻根本看不到車窗外的村子到底是什麼樣子的,路上泛起的煙塵足足過了兩三分鍾纔消散。磚房小院少得可憐,大部分住房還是低矮的泥草房;因為村裡沒學校,青壯年人都帶著孩子住在城裡,邊打工邊陪讀,戶籍上463人的村子裡,常住居民基本上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路邊大片大片的蒿草,更給這個小村平添了些許荒涼……
村子的『真容』讓遲秋君暗暗吃驚,然而更出乎他意料的事情還在後頭:第一次召集黨員開會,大喇叭裡喊了半天,可直到沏好的茶涼透了,纔來了兩名黨員。看著空蕩蕩的會議室,遲秋君明白了:大家認為他只是來走個過場,根本不相信他是真心來工作的。
『怎麼辦?黨把扶貧攻堅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我們,我既然選擇來了,就要在這裡紮下根,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做點事。』遲秋君每天到村民家中,坐在炕頭上和他們嘮家常。短短的一個月過去,遲秋君走訪了全村90%以上的家庭,原來白淨的皮膚曬得黝黑,文縐縐的語言也換成了淳朴的『屯嗑』。
走訪中,遲秋君發現村裡的貧困戶有20幾家都是因病致貧或是因殘致貧的。『要想日子好,先得身體好』,作為一名有醫學背景的下派乾部,遲秋君覺得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為村民們的健康辦點事是義不容辭的:他為村民聯系遠程會診,
請哈醫大二院的專家到村義診,為村衛生所捐贈醫療器械,為因病致貧的農戶捐贈藥品,在網上申辦健康新農村網……
身體健康了,業餘文化生活也要豐富起來。遲秋君組起了秧歌隊,跟大媽們一起扭秧歌;建起了照片牆,用鏡頭記錄每一個村民的笑臉;組建了微信群,大家嘮起家常更方便了……就這樣,他迅速拉近了與村民們的距離,村民們親切地喊他『小遲』,或乾脆叫他『秋君』。誰家有個大事小情都願意找他,他也願意去願意管。
凝心,我動真格的
第一次召集黨員開會沒成功,遲秋君又召集了一次,還是沒幾個人來。他很快意識到,在村裡需要的是不一樣的工作辦法,要讓這個軟弱渙散黨支部的隊伍不再松散,就要給黨支部注入凝聚力。
遲秋君上任時,正趕上村裡硬化路面,因資金有限路面很窄,遠遠不能滿足村民們出行的需要。遲秋君和班子成員們一面積極向上爭取資金,一面動員黨員和乾部帶頭,義務出工自己動手拓寬和平整路面。連鐵鍬都不怎麼會使的他,每天和班子成員們一起,灰一臉、泥一身地帶頭下工地乾活。就這樣,班子帶動黨員,黨員帶動群眾,上下擰成一股繩,越乾越起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上級的支持下,原計劃3.5米寬的村路,修成後主路寬6米、輔路寬4.5米。遲秋君略帶自豪地對記者說:『現在我們同富村的路面,在同江市的村一級裡是比較寬也是比較平整的。』
遲秋君趁熱打鐵,又和村『兩委』成員帶領黨員打掃活動室、清理田間路和路邊溝、填平文化廣場……此後的10個月裡,黨員和村民填平文化廣場1400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80盞,清理田間路8.6公裡,植樹4.4萬株……同富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了遠近聞名的優質新農村。在一次次的集體勞動中,人心聚起來了,黨員們的黨性意識增強了,他們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得到了很大提昇。
現在遲秋君再召集黨員開會,除一名完全失去聯系的黨員,支部裡的其餘14名黨員無一缺席。由於黨建工作變化巨大,2015年11月同富村被同江市定為先進典型,還代表佳木斯市迎接了省委組織部的巡檢,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奔富,我找路引路
自己的扶貧期只有兩年,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讓大家從『根兒』上擺脫貧困?遲秋君仔細分析同富村的優勢和劣勢,決定揚長避短,找到適合同富村的奔富路。
同富村地廣人稀,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大菜園子,每年種的菜自己家都吃不了,有村民曾拿剩餘的菜到鎮上、城裡去賣過,可減去來回的車費所剩無幾。一來二去,寧可菜爛在地裡,村民們也不出去賣了。就是那些爛掉的菜,讓遲秋君在惋惜的同時看到了商機:這種只上農家肥的純綠色蔬菜,在大城市裡多有市場啊。他決定試試。2016年剛開春,遲秋君便在村『兩委』班子的協助下,挨家挨戶動員村民簽訂種小園菜協議,可大部分村民都覺得不靠譜,最終只有十幾戶村民將信將疑地與他簽了協議。
協議簽了,菜也種上了,那麼問題來了:怎麼賣呢?遲秋君瞄准了互聯網,他早就看好了這一兩年流行起來的新銷售方式——微店。開店就要有開店的樣子,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學專業畢業的遲秋君用自己的專業技術為蔬菜們精心拍攝了『標准照』,上傳到網上,並給它們起了非常文藝的名字『春韻秋晟綠色農家小園菜』。2016年7月,遲秋君在『朋友圈』裡發出了第一條銷售訊息,之後便一發不可收。從7月中下旬到9月末,遲秋君和村民們每天半夜就起床,把成熟的蔬菜打好包裝,送到開往哈爾濱的客車上。雖然這兩個來月每家只增收了千元左右,但村民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很多沒簽協議的村民都有了加入種植小園菜隊伍的打算。從最初的朋友購買到一個個陌生買家『下單』,『春韻秋晟』現在已小有名氣,品種也隨著季節逐步變化。
賣菜畢竟還是有季節性,致富也不能只靠這一條腿走路,必須多點開花。同江的赫哲族魚皮畫獨具特色,而村裡的孫海玲就掌握這門手藝。遲秋君和村『兩委』班子以此為基礎,組織村民成立了魚皮畫與手工藝品工作坊,在網上銷售;村裡有種植大豆的傳統,他們就想辦法引進資金開辦了笨榨豆油廠;一些村民外出打工,家中的住房常年閑置,村裡就把房子租下來,收拾一番後在網上推出『民宿火號』,發展小型鄉村旅游……下一步,遲秋君和村『兩委』打算繼續發動村民,擴大小菜園的數量和規模,讓『春韻秋晟綠色菜園』成為村民精准脫貧的『利器』。
來同富村一年多,遲秋君播下了一顆顆致富的種子,雖然目前都只還是『小苗苗』的狀態,但遲秋君相信,只要用心澆灌,『小苗』定會長成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