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越彤在詩詞大會挑戰區比賽。

王越彤和選手合照。

王越彤在央視詩詞大會演播大廳。
東北網2月8日訊 最近很多人都被一檔叫做《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成功圈粉,網友們紛紛感嘆它是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全國各個年齡段、各個領域的詩詞愛好者同臺參與詩詞知識比拼,共賞中華詩詞之美,許多參賽選手也因此一炮而紅。
在牡丹江的觀眾眼裡,就有這樣一位『紅人』。2月4日播出的節目引起了許多牡丹江市民的轉發,原來,有一位參賽選手是來自咱牡丹江師范學院的學子,她是就讀於該校文學院文秘專業的王越彤。這位21歲的大三女生朴實、樂觀,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昨日,記者通過微信聯系到放寒假的她,了解了這個『95後』女孩與中國古詩詞的不解之緣。
幼年身患紫癜古詩伴她成長
2月4日晚播出的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是錄播節目,其實早在2016年12月5日,王越彤就離開牡丹江到北京錄制了,錄節目用了十幾天。
作為一名普通的選手能走到挑戰區並不容易。去年,王越彤拿到了節目的報名表,導演以電話問答的形式考查其詩詞量,將近20道問題,詩詞的上下句、內容典故都是考查方向,王越彤順利通過了。這只是第一關,和她一樣同臺競技的選手還有很多,這就構成了該節目的百人團,比賽采用內部循環制,百人團與挑戰區的選手同時答題,而每位能走上挑戰區的選手都是此前百人團中准確率較高的幾位。第七場比賽,王越彤終於突破重圍,走上了挑戰區。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王越彤第三個出場,她的定場詩讓人感受到她樂觀、堅毅的性格。王越彤愛上古詩詞是從小學二年級開始的,那一年她患上紫癜雙腿無法行走,休學在家,父母讓她自學課本,她最喜歡的是語文書裡的古詩,她記得有《小荷》和《春曉》,那時雖然不能完全理解,卻仍然感到很美。父親看她喜歡古詩,便給她找來一本《唐詩三百首》,她便愛上了唯美的古詩。
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她一直喜歡語文,上大學時選擇了文學院的專業。
比賽激烈惜敗不感遺憾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七場的比賽中,王越彤連續答對4題,可惜的是第五題是她的盲區,完全沒有准備。
那道題目問唐代詩人李賀作品《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秋風客』是指誰,選項有劉禹錫、漢武帝和劉備。這句詩是『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王越彤覺得風格硬朗,詩中人物不可能是文人劉禹錫,順利排除第一個選項,卻在漢武帝和劉備中猶豫,錯誤選擇了後者。而後,點評嘉賓解釋『秋風客』是指漢武帝,因為漢武帝曾寫過《秋風辭》,後世文人便在詩中以『秋風客』代指漢武帝。
王越彤雖然因該題離場,卻沒有遺憾,她在離場時說,自己原本希望以自己的行為帶動『零零後』學習傳承古詩詞,『來了卻發現自己想多了,百人團中有好幾位「零零後」,古詩詞積累量都很大。』王越彤認為,祖國的傳統文化必將在未來傳承得更好。
參加節目的都是詩詞愛好者,大家志同道合,過得很快樂。王越彤說,參賽選手有一百多位,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年齡最大的七十多歲,最小的只有七八歲,大家相處了半個月的時間,她也交到了幾位朋友。
能讓父母驕傲她很開心
『爸媽都為我驕傲,他們開心,我也開心。』王越彤說,參加節目的很大一部分喜悅來自父母,她的父母都在電視機前觀看了節目,為有這樣的女兒而自豪。而成為讓爸媽驕傲的孩子,一直是王越彤的願望。
王越彤出生在甘肅省白銀市,家裡並不富裕,她希望用自己的手讓家人生活得更好。她上大學做兼職減輕父母的壓力,她發過傳單,每次能賺四五十元。節目中董卿講了一個小細節,讓人感到這個女孩的朴實。參加節目的路費節目組會報銷,牡丹江到北京距離較遠,按理說王越彤可以訂機票,但她卻訂了一張最便宜的火車票,雖然耗時久卻勝在省錢。
在學校中,除了學習和打工,王越彤還參加了校園詩社,定期會寫一些詩詞。這首《浪淘沙懷重光》便是王越彤創作詠懷李煜的,『曉夢莫深究,鳳闕重樓,便欣作未破金毆。卻看金陵成地府,不忍淹留。違命亦為候。幾載悠悠,故國不見正言愁。清淚一掬尋不見,隨水東流。』
『選手不是明星,在天空飄過還是要落地呀。』王越彤告訴記者,她今後想考研或者當老師,舞臺的燈光不會影響自己。點評嘉賓酈波贊她非常懂事,很適合當老師,在節目中這樣說到,『她曾經苦痛的經歷必將讓她成長,成為寶貴的經歷反哺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