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8日訊 2016雖漸行漸遠,但全省上下戮力拼搏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凱歌依然激蕩在人們心中,黑土地大糧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探索實踐依然在繼續。
回眸過去一年,全省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異常復雜嚴峻,既面臨玉米收儲政策調整帶來的巨大挑戰,又經受著農業災害多發的重大考驗,市場與自然雙重風險疊加、壓力困難前所未有。在習近平總書記兩次重要講話精神的鞭策激勵下,在中央農辦、農業部的精心指導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農業系統群策群力,緊緊圍繞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這一總目標,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綜合施策、多點發力,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有進、持續向好,取得了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業發展方式經營方式組織方式發生變化的可喜成效,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
記者從省農委獲悉,2016年農業生產戰勝多種自然災害,奪得好收成,實現『十三連豐』,糧食總產1211.7億斤,保持全國首位,有效發揮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作用。經受住玉米市場化銷售減收的嚴峻挑戰,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實現『十三連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832元,同比增長6.6%,高於全省GDP增速,也高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我省現代農業改革發展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充分肯定,分別以深化收儲制度改革和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為主題,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做了典型發言。
『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黑龍江土地廣闊、地力肥沃、水系發達、光照充足,農業經營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基礎非常好。要堅持發展現代農業方向,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黑龍江全面振興發表的兩次重要講話,尤其是親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猶如明燈,在黑龍江農業發展的關鍵時刻,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提供了科學遵循。學習貫徹講話精神,理清現代農業發展在經濟發展大格局中的『長』和其身的『長』與『短』,走出一條農業『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的現代化新路子,爭當全國現代農業排頭兵,成為2016年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強音。
一年的創新實踐,一年的攻堅克難,不但為『三農』發展帶來了深刻變化,更實現了大糧倉向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的華麗轉身,圍繞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改革等九個方面的可喜變化。
結構調整紮實富有成效
以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為抓手,積極應對國家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向調整要質量、增效益。一是調整作物種植結構。按照省委省政府確定的『調減玉米、穩定水稻、增加大豆雜糧、擴大飼草果蔬』的總體思路,積極探索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新路徑,實現玉米減和水稻、大豆、小麥、馬鈴薯、雜糧雜豆、經濟作物、飼草飼料作物增『一減七增』。全省玉米面積調減1922萬畝,超額完成年初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確定的調減1000萬畝任務目標,佔全國調減面積2/3。二是調整品種品質結構。專優特新等品種加快推廣應用。全省發展高淀粉、高賴氨酸加工型專用玉米突破9000萬畝,稻花香二號、龍稻18等20多個水稻優質品種達到4000多萬畝,優質高蛋白食用型大豆1155萬畝。建成『互聯網+』高標准綠色有機種植示范基地1170個,引領綠色有機食品擴面提標,全省認證綠色有機食品面積7400萬畝,佔總播種面積的1/3。三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種養各業協調推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快速發展。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啟動實施『兩牛一豬』標准化規模養殖基地項目。探索出『鴨稻』、『蟹稻』、『鵝玉米』、『森林豬』等生態種植養殖模式,引領農產品實現由量的保障向中高端供給的躍昇。水產養殖業轉型昇級,首次開展大型冬捕活動,促進了地產魚品的市場拓展、直銷直供、均衡上市和效益提昇,全省水產品總產量實現57.3萬噸,同比增長5.6%。蠶蜂產業持續發展,全省蠶蜂產品總產量達到14.06萬噸,蠶蜂總產值38.36億元,增長0.5%和5.27%。農業結構加快調整,增強了農產品多元供給和促農增收能力。全省通過改種雜糧雜豆、蔬菜等高效作物,農民人均增收272元,減少了玉米種植減收的負向拉動影響。
產業融合發展勢頭強勁
充分用好用足農財兩部試點示范政策,以『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為抓手,以13個融合發展試點縣(市、帶)建設為重點,推動農業產業鏈條延伸、功能拓展、機制創新、融合發展。
一是延伸農業鏈條。開展合作社加工示范單位、主食加工示范創建、副產綜合利用試點示范活動,促進農產品產地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品利用協調發展。全省新上一批玉米淀粉、燃料乙醇、食用酒精等精深加工項目,全年轉化加工玉米110億斤。積極培育休閑農莊、農家樂等經營主體,開發農業休閑項目,加強農耕文化保護,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主體發展到5175家,經營收入74.5億元,分別增長22.5%和41.6%。二是創新融合模式。組織農村產業融合試點縣(市、帶)探索創新,圍繞互聯網+農業、品牌帶動提昇、合作社產業昇級、農業內部融合、農業功能拓展等5種模式開展試點示范,引導農民合作社特別是聯合社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產業化龍頭企業前延後伸融合、『互聯網+』等新信息技術滲透融合,發展產地初加工和直供直銷,並將電子商務、加工體驗和中央廚房等新業態引入農業,支持試點縣建設加工營銷休閑項目54個,吸引工商資本10多億元投入農村三產融合領域,促進了農業生產、儲藏、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銷售、餐飲、休閑旅游等一體化融合發展。三是切實帶農惠農。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產業化經營試點,推廣『保底收益+按交易量或交易額分紅』等分配方式,建立農民分享二三產業收益的共享機制,把加工流通利潤更多留給農民,把農村資源要素和人氣留在農村。全省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950個,同比增加50個,實現銷售收入2890億元,增長7%,吸納就業72萬個、帶動農戶達到335萬戶,增長5.8%和1.5%。
現代農業支橕體系不斷完善
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強化現代農業物質裝備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農業綜合產能進一步提昇。一是加強農機化建設。落實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機保有量增加。全省新建現代農機合作社129個,新增100馬力以上拖拉機3600臺。新建市、縣(區)兩級農機管理調度指揮中心38個,實現省、市、縣三級農機管理全覆蓋。二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全年完成水利項目總投資201.5億元,下達年度中央水利投資150.9億元,國家安排我省中央投資再次位列全國第一。10項重大水利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基本完成了三江治理主體工程建設,基本完成尼爾基引嫩擴建一期工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建設步伐加快。三是加強科技化建設。啟動建設玉米、大豆、水稻、經濟作物、雜糧、農機裝備等6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開展育種、栽培等農產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轉化推廣經濟作物優質高效栽培、循環農業及秸稈綜合利用等重大農業新技術248個,編制《全省農作物高標准栽培技術模式匯編》下發全省,各類綜合技術推廣面積1.9億畝(次)。全省新建水稻標准化育秧大棚6.23萬棟,水稻智能催芽和大中棚化高臺育苗基本實現全覆蓋。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四是加強良種化建設。落實國家級、省級新品種展示示范點51個、四大作物品種試驗點121個,審定通過主要農作物優質品種96個,高蛋白大豆品種在我省高寒、高緯度地區獲得突破。全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優質專用品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良種對糧食科技貢獻率達到45%以上。
現代生態農業建設加快推進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強農業生態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推進由大糧倉變成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一是加強黑土地保護。《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7月1日正式實施。農村新增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1300萬畝。在10個縣(市、區)開展黑土地保護試點,在20個縣(市、區)實施耕地保護與質量提昇補貼。制定《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技術指導意見》、《黑龍江省畜禽糞尿資源處理利用技術指導意見》,落實有機肥提質增效試驗示范點次221個。二是推進農業『三減』。全省實施農業『三減』行動(2015-2020年),制發《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三減』行動的實施意見》和《2016年全省農業『三減』技術指導意見》,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召開現場會議專題推進。全省完成『三減』示范面積1240萬畝,示范帶動全省減化肥11.7萬噸(純量),減除草劑2015噸,減殺蟲劑、殺菌劑等化學農藥862噸。農墾系統堅持政、技、物等多策並舉,紮實推進農業『三減』,實現減肥不減產、減藥不減效、節本又增收。三是搞好資源綜合利用。圍繞秸稈『五化』綜合利用,在18個縣(市、區)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在11個縣實施循環農業和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在8個縣開展秸稈造肥還田項目。構建農牧循環經濟模式,秸稈還田面積和秸稈利用量同步提昇。推動農畜結合、種養循環、節本增效、綠色發展,有效轉化利用畜禽糞便,變廢為寶、變害為利,實現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贏。四是強化轉基因農作物管理。制定下發《黑龍江省2016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工作方案》,開展全省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績效考核、三大作物執法檢查和各研發單位轉基因實驗室與田間試驗基地檢查。加強轉基因法規培訓和科普宣傳,組織培訓和科普展覽活動各4期,發放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資料3000餘冊。
農產品市場營銷取得重大成果
著眼增強市場活力,推動種得好、賣得更好,拓展農產品市場空間,優質優價增收。一是舉辦展會營銷。省農委舉辦了2016年黑龍江綠色食品(北京)年貨大集、黑龍江農民合作社優質農產品(上海)展銷會、(深圳)推介會、秋季農產品產銷對接暨大豆產業發展論壇、農民合作社賣糧大會等一系列市場對接活動,組織新型經營主體參加俄羅斯、韓國、法國及香港等國內外大型農產品展銷推介活動,促進生產經營主體與市場銷售主體、終端消費群體直接對接,拓展了營銷渠道,在全國20多個省市建立農產品銷售旗艦店、專營店、社區營銷網點2000餘個。二是發展互聯網營銷。重點建設以黑龍江大米網、生態龍江等為核心的農產品電商集群。省級農業電商平臺——生態龍江網入駐合作社和企業1785家,黑龍江大米網交易額已突破9000萬元。組織55家互聯網+農產品營銷示范基地與28所院校大學生實現對接,提高基地網絡營銷水平。全省各類農村電商主體發展到2.7萬家,運用B2B、B2C、O2O以及眾籌、個性化定制、撮合交易等點對點、線上線下互動營銷方式,交易額突破100億元。推出水稻、大豆、雜糧等18個基地開展眾籌,帶動全省眾籌收入30多億元。三是開展品牌營銷。在上海、廣州舉辦大米大豆及制品品牌宣傳推介會,集中推介『北大荒』、『黑森』、『寒地黑土』等一批區域性公共品牌,提昇了優質大米、大豆的市場知名度、影響力和競爭力。首屆中國大米品牌大會評選的全國十大大米區域性公共品牌我省佔3個,全國十大好吃大米我省佔一半。通過抓市場營銷,農民更新了思想觀念和經營理念;主產市進駐主銷市建渠道,線上線下開拓市場,承載起全省農產品代理,實現『龍』字號農產品市場直通。促進了『龍江品牌+地域品牌+知名品牌』融合和優勢農產品品牌整合,品牌逐漸集中化,誠信度、美譽度得到提昇;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延伸了產業鏈條,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省市縣聯動、協調配合、形成闖市場整體合力;市場實踐也歷練了農業農村乾部,增長了本領和纔乾,創新了抓『三農』工作的方式方法。
農民創業就業成效顯著
制定《黑龍江省農民創業三年行動方案(2016-2018年)》,采取思想發動、典型示范、『幫、學、乾』結合等措施,全面激發農民乾事創業激情。一是拓寬農民創業渠道。引導農民與多種新型經營主體合作闖市場,形成合作組織帶動、村集體帶動、產業帶動、能人帶動、科技協會帶動等多種創業模式,農民創業的規模、效益、帶動力明顯提昇。二是延伸農民創業鏈條。鼓勵引導農民由單純的農村勞動力資源區域性流動向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等多種產業創業延伸,其中,一產創業向產業融合、循環農業的全產業鏈方向拓展,向綠色、特色農業發展。三是提昇農民創業能力。編輯印發《黑龍江省農民創業政策指導目錄》、《黑龍江省農民創業100例》,開辦《新農人創業經》電視專欄,通過定向培訓、典型示范、實踐鍛煉等有效手段,提昇農民創業能力,大量創業農民實現向企業家、向市民的轉換,成為引領農村發展的精英階層。四是推進農民轉移就業。堅持內部轉移與外部輸出相結合,組織勞務市場主體開展送信息促輸出行動,加快推進農民分工分業,實現勞務收入快速增長。全年轉移農村勞動力570萬人,實現勞務收入800億元,分別增長1.8%和11.1%。全省農民創業人數達103.5萬人,實現創業純收入227.6億元,分別增長37.1%、39.8%。
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繼續深化
繼續加大『兩大平原』現代農業改革力度,創新體制機制,構建與先進生產力相適應的農業生產體系,釋放現代農業發展潛力。一是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制定《關於引導和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黑龍江省家庭農場認定管理辦法》和《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創建方案》,全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突破19萬個,帶動200畝以上土地規模經營1億多畝。二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全面鋪開,已完成實測土地面積1.39億畝,佔國土『二調』農村集體土地面積的95.9%。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進展順利,全省開展省級和市級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達到90多個,國家級試點縣方正縣67個行政村全部成立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組織。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全省有50個縣(市)搭建農村產權及土地流轉平臺。三是創新農村金融保險服務。創新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互助、農村合作金融公司和農業租賃金融公司試點,創新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糧食預期收益權抵押、活體畜禽抵押等信貸創新產品。在全國率先推出『農業財政巨災指數保險』,探索出『有災理賠、無災有獎、利潤分紅』的新機制,全省種植業保險承保面積1.04億畝,同比增長5.18%。與此同時,涉農資金整合、玉米收儲制度、大豆目標價格等其他改革紮實推進。
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加快
全面實施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出臺了《關於整合有關涉農資金支持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黑龍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考核驗收辦法》,按照規劃科學化、風格特色化、環境生態化、投入多元化的思路,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讓更廣大農村共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一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省投入92.6億元,改造泥草危房13.1萬戶,改善33.3萬人居住條件;完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267處,解決13.5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0%;建設村內道路5139公裡,安裝路燈35254盞;建設和完善農村文體活動廣場1186個、村級綜合活動室927個。二是全面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以開展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行動為重點,集中治理『五亂』現象,全面推進『六改』工程,農民出工124.48萬人次、出車38.49萬車次、清運垃圾125.4萬立方米,改造和新建排水邊溝2890公裡,新建和改造室內廁所41698戶,農村『髒亂差』局面有效扭轉。村莊保潔制度加快建立,全省6821個行政村建立保潔隊伍,佔行政村總數75.4%。三是提昇鄉風文明水平。以『道德文明風尚美、特色鮮明人文美』為目標,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全省廣大農村紮實開展喜聞樂見的各類群眾性創建活動,大力弘揚發展鄉村文化、鄉賢文化,引導農民群眾移風易俗,改變陋習,倡導新風。在建示范村文明戶比重超過60%,社會治安滿意率達到96%。
產業扶貧紮實推進
完成省縣兩級產業扶貧規劃編制,統籌水稻標准化育秧大棚建設、棚室蔬菜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秸稈綜合利用等方面資金,60%以上用於支持貧困縣相關產業發展,加快促進產業扶貧任務、措施和政策落實,取得階段性成效。一是貧困縣特色產業基地加快建設。通過項目資金扶持和開展農技服務,引導貧困縣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在貧困地區建設特色種植基地61個,面積720萬畝。二是貧困村『一村一品』加快發展。結合產業結構調整確立4068個『一村一品』扶貧項目,基本涵蓋了所有的貧困村和貧困人口較多的非貧困村,增強了造血功能。三是新型經營主體吸納帶動能力提昇。全省20個國家級貧困縣參與產業扶貧的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9907個,通過委托幫扶、帶地入社、資金折股、務工就業等方式,帶動貧困戶近13萬戶。四是形成一批扶貧典型模式。積極探索創新幫扶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初步形成優勢主導產業引領、新型主體帶動、復合經營吸納、整村融合發展、基層黨建支橕等一批產業扶貧模式,為產業精准扶貧提供了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