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4日訊 13日,記者從大慶市氣象部門獲悉,一種新的高科技設備——多普勒天氣雷達,將在大慶市上崗。有了它,就像在上空裝上了『天眼』,不僅能觀雲測雨,更有助於防災減災。
據市氣象局副局長王波介紹,雷達塔樓選址在黑魚湖附近,擬定塔高達60米左右,預計工期24個月。
據了解,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雷達系統——多普勒雷達,有『超級千裡眼』之稱,此雷達可覆蓋的空域方圓數百公裡,范圍內雲團的一舉一動,都被密切監測,不但探測范圍大、靈敏度高,還能全自動、全天候不停歇地工作。該塔樓建成後,不僅將是我市又一地標性建築,還對提高我市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和氣象預報預警水平具有重大作用。

為大地解渴 2016年人工增雨1075萬噸
大慶地處十年九旱之地,資料顯示,1981年-2010年,3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為431.12毫米,為全省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的86%。而我省在2010年的全國各省份降水排行中,年降水量僅高於甘肅、寧夏、新疆、西藏、內蒙古和青海。
2016年7月初至8月底,松嫩平原經歷了一次階段性伏旱災情。大慶旱情最嚴重的杜爾伯特縣,全年降雨量僅375.5毫米。一場與天爭雨的戰斗,在時刻准備著……
2016年8月5日,大慶迎來一次久違的弱降水過程,但雨量極小,有的地方只下了幾毫米,大地仍在『喊渴』。市氣象局的工作人員每幾分鍾就刷新一次雲層監測數據,滿屏都是深深淺淺的色塊,確定符合人工增雨的條件。『要不惜一切代價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經過請示,市氣象局領導開始部署增雨工作。
2016年8月5日凌晨2點至6日下午1點,大慶氣象部門出動10個車隊、32名作業人員,進入杜爾伯特縣的連環湖鎮、巴彥查乾鄉、克爾臺鄉,林甸縣三合鄉,肇源縣茂興鎮等9個作業點,連續進行了一天一夜的人工增雨『作戰』。『放!』在重旱區巴彥查乾鄉,隨著炮手指令的下達,火箭彈穿入雲霄,不一會兒,村民就高興地大喊:『下雨啦!下雨啦!』
8月5日的這次人工增雨,共發射41枚火箭彈,人工增雨量481萬噸,產生經濟效益192.5萬元。據市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科科長王春順統計,2016年,大慶市共開展人工增雨抗旱作業25次,人工增加降雨量達1075萬噸,影響面積1515平方公裡,產生經濟效益430.1萬元,有力地減小了伏旱給農業帶來的影響。
資料顯示,黎明湖常年平均水量為160萬立方米,去年人工增加降雨量可灌約7個黎明湖。

每天,市氣象局的值班人員,幾分鍾就要分析一次高空形勢場圖。
60個氣象站,覆蓋到全市各鄉鎮
過去,氣象部門的基層服務站,一個縣只有一個。現代農業發展,更需要符合地域特點的、精細化的氣象服務。
近年來,大慶市積極構建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據市氣象局首席觀測員初寶新介紹,截至目前,全市建立了具有管理職能的氣象工作站、氣象信息服務站60個,實現了氣象服務鄉鎮全覆蓋。
此外,還開展了直通式氣象服務,先後建了3個農業氣候服務站,與種養大戶、蔬菜種植區直接對接,更直接地服務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