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16日訊 省供銷社深化綜合改革,構建雙線運行體系,搭建支橕平臺,打造業務板塊,強健自身肌體,為農服務由原來單一的買賣農資,實現了向農資、農村合作金融、糧食儲加銷及奶牛養殖、牛奶加工等綜合為農服務的突破性轉變。2016年,省供銷社直屬企業銷售收入實現315.2億元,同比增長16.7%,歸屬集團公司的淨利潤達到1.31億元,同比增長118.33%。
日前,省供銷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王德勝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建設『四個平臺』為農服務添動力
供銷社綜合改革是農村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面廣,影響深遠。王德勝介紹,按照中發〔2015〕11號文件要求,省供銷社成立了社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模擬集團化運行。構建了以省供銷社機關為主導的行業指導體系和以社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管理的經營服務體系的雙線運行機制,解決了長期以來機關化、行政化管理企業的體制機制問題。
為了構建直屬企業整體競爭優勢,供銷社內部搭建了四個支橕平臺。一是合資創立惠豐農村合作金融公司、絲路擔保公司,並以此為核心搭建金融平臺。截至2016年底,省供銷社金融平臺以貸款、基金、資產池等工具累計為『三農』融資超過28億元,投資糧食、奶業產業2.8億元,通過『資產池』業務優化配置省供銷社內部金融資源,調劑內部金融資源11億元,有力支持了農資、糧食、乳品三個產業以及全省多家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成為直屬企業和為農綜合服務的新動力。二是合資創立惠豐金源電子商務公司,以『惠豐通村網』為主要載體,以供銷社遍布城鄉的網絡體系為抓手,打造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全新為農服務綜合平臺。平臺開通至今,累計實現線上農資交易額131.6億元,累計助農貸款18.28億元;平臺已完成67個市縣4173個村級服務社的建設,舉辦了40多場培訓會。三是創立資產管理委員會人力資源部,搭建人力資源管理平臺。截至2016年末,通過人力資源管理平臺市場化公開招聘到各類人纔94人,66%的子公司企業負責人由市場化招聘人纔擔任,不僅做到了真引,也做到了真用。四是導入了ERP和6S管理系統,全面集成企業所有資源信息,為企業決策、經營業績評估等提供全面系統化支持,實現了管理手段的全面昇級。『四個支橕平臺』成為全系統改革發展的重要支橕和保障。
壯大業務板塊為農服務增實力
供銷社作為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同時也是黨和政府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載體。如何增強供銷社為農服務綜合實力,把供銷社的業務板塊縱向延伸,一直是省供銷社積極探索並付諸實踐的『亮點工程』。近年來,省供銷社在做好傳統農資銷售基礎上,全方位提高為農服務能力。
王德勝介紹,供銷社以倍豐集團公司為主,發展農資板塊,推進農資銷售向農業全程服務延伸。在做好傳統農資銷售的基礎上,省供銷社一方面積極響應農業『三減』號召,大力實施以測土配方施肥為主體的農技服務。目前,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示范田500多萬畝,開啟了化肥銷售『噸改畝』的新時代。另一方面做代理、打品牌。省供銷社同全球最大的鉀肥供應商——加拿大鉀肥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為該公司在中國的第二家一級經銷商、全國首家省級一級代理商。2016年,省供銷社直屬企業進口加拿大鉀肥和俄羅斯鉀肥合計109.9萬噸,獨家供應東北市場。
省供銷社以全面提昇為農服務綜合能力為目標,向農民和專業合作社提供全流程的綜合服務,僅用一年半時間,就建立起區域性現代為農服務企業17家,服務范圍覆蓋農田2600萬畝。這一新型為農綜合服務模式,不僅讓農民增加了收入,社有企業也獲得了8000多萬元效益。省供銷社還按照省委省政府大力發展畜牧業的戰略部署,合資創立惠豐農牧科技公司,發展乳業板塊,推進奶牛養殖和乳制品深加工一體化發展。
發力『十三五』為農服務再昇級
『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之年。在新的一年裡,如何抓住當前國家支持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政策機遇實現新的發展,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王德勝說,按照省委省政府對供銷社綜合改革的有關要求,省供銷社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以加快建設『四個支橕平臺』,加快發展『三個業務板塊』,加快健全『基層組織體系』為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的具體路徑和目標,到2020年,全系統要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元,直屬控股企業銷售收入達到560億元。
王德勝介紹,省供銷社將推進自營貸款業務向供應鏈金融服務和融資顧問業務方向轉型,做大做強基金管理業務,積極探索債轉股業務,深入挖掘融資顧問、管理諮詢業務。2017年,力爭辦理客戶融資1000戶,融資總額5億元;發起設立2-3支基金,募集資金5-6億元,為合作社、社屬企業融資25億元。采取合資、合作等方式,在全省建立15個縣級運營中心,完善線下支橕體系建設;建設1.2萬個電商合作店,提供更多品類的產品和服務;建設200個直營『供銷e購』連鎖超市,引導帶動2萬農民實現就業,拉動電商合作店及農村供銷服務社提檔昇級。加快健全『基層組織體系』,推進基層社分類改造,堅持創辦新型基層社,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十三五』期間,每年發展基層社和專業合作社的『兩社』融合典型100個。到2020年,全省新型基層社和新型基層經濟組織將超過1.1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