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5年畫3000多幅漫畫 牡丹江61歲范福忠用塞北民俗故事圖解漢字
2017-02-18 07:37:00 來源:生活報  作者:李國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2月18日訊 2月15日的下午,陽光透過窗臺上一本本手稿的縫隙,照射到10多平方米的小屋內。老家在牡丹江的61歲范福忠正翻閱著厚厚的手寫書稿,進行最後的校對。

  這些疊加起來有1.7米左右的手稿,是范福忠用塞北俚語,對新華字典每個漢字的解讀,他撰寫了3000多萬字,手繪3000多張漫畫,散發著濃郁的塞北特色。為完成對新華字典的俚語解讀,老范在過去的5年裡,幾乎每天4點起床深夜纔睡。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把塞北以前的生活習俗都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知道、流傳下去。

  老人手繪5年手稿摞起來比人還高

  在老人的房間裡,除了一張簡單的床外,幾乎沒有什麼其他家具,屋子裡到處堆著的都是手稿的資料。在床頭有一個固定好的夾子,夾住了一本老新華字典,這張床就是3000多萬字手稿和3000多張漫畫誕生的地方,這些手稿摞起來比老范本人還高。61歲的老范,多數時候穿著一套居家服把自己關在小屋裡,安靜地創作。鄰居們說,5年來,老范家的燈每天跟鬧鍾差不多,4點鍾前後准時就亮了,老范有時趴床上能寫到晚上九十點,累了就躺下直接睡。

  知道老范的人不僅是鄰居,還有每年夏天在江邊常遛彎的人。最開始大家都很奇怪,大白天總有一個老頭趴在草叢裡寫寫畫畫。過來和老范攀談以後纔知道,原來他是在寫『字典』,還要出版。這趴著的五年給老范留下一個印記,兩個手肘都磨出了老繭。

  大家都覺得他能寫這麼多字讓人驚訝,但對於老范來說,最難的就是畫漫畫,沒有老師教,他自己去舊貨市場買了一麻袋小人書,照著模仿,纔練出了現在的有模有樣。用俚語和民間故事『重譯』新華字典

  老范說,自己是漢族,以前最好的一個朋友是滿族,有一次兩人出去睡在一個房間裡,聊了三個晚上滿族的文化和故事,讓他開始有所著迷。後來讀到了一本社科院出版的《黑龍江史料匯編》,使他對於塞北區域生活和文化有了一個框架的認識。

  『他們對漢字的解釋,就是當時生活的還原。』老范告訴記者,他在走訪中和後來幾十年收集材料以及閱讀著作時,發現塞北一些民族的習俗文化以及民間故事保留得相對完整,所以老范就打算用圖文並茂的形式,用塞北俚語和民間故事來解讀漢字,撰寫的時候不僅有文字,還手繪了3000多張漫畫。新華字典裡的每個漢字,老范都翻譯了一遍。

  為取材曾走遍牡丹江周邊62個村屯

  為了收集塞北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老范年輕時曾騎自行車走遍牡丹江周邊的62個村屯,走進農民的家中取材。『在牡丹江靠近依蘭的先鋒林場,有一個地方叫「客上克」,我走訪當地人纔知道,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這個地方很偏遠,很少有人到村子裡來,有外人來都會受到很高的禮遇,成為「客上客」,表示尊貴的意思。』

  老范說,『我想用文字和塞北民族習俗圖畫組合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歡塞北的文化。』

  現在,老范的書要出版了,3000多萬字壓縮到了10萬字,但他還是挺高興,他說,自己想把北方特別是塞北文化習俗盡可能保留一些,讓塞北文化更好地流傳下去,不被人遺忘,希望更多人能從自己的書當中,讀懂鮮活的歷史,熱愛北方這片土地。

  查查老范的別樣『字典』『爸爸』:老范說,塞北很多民族有其他的解釋,他在自己撰寫的字

  典中解釋為,爸爸是指在載歌載舞的一群人中,將子女舉得最高、時間最長的人,又比如『爹』,現在也直譯成父親或者爸爸,但在古代北方,解釋是『惡劣環境下一個男子倒在地上,天神派下來火種圍繞在他身邊,也就是形容在外遭罪的環境,代表了父親外出狩獵的艱辛。』『媽媽』:老范說,塞北還流傳著另外一種解釋,就是『像馬一樣艱辛勞動的人,也就是游牧民族中母親的形象。』『貝』:老范說,塞北民間『貝』代表著一個披著老虎或者其他動物皮唱跳的人,這也是古代塞北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