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0日訊(記者 張雋珊)在哈爾濱有一個特殊的大家庭,家中六個孩子擁有六個不同的姓氏,父親為了養活六個孤兒,一輩子沒有娶妻生子。

『彭雲松家庭』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稱號。(圖片由家屬提供)
去年,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評選表彰活動從全國范圍評選了300戶文明家庭。中央電視臺《我有傳家寶》欄目從這300戶文明家庭中,邀請了2戶文明家庭到北京錄制新春特別節目,彭雲松家庭就是其中之一。四個子女帶著父親的『老物件』,在節目現場講述了他們一家感人的親情故事。

彭雲松老人。(圖片由家屬提供)
1954年的冬天,35歲的彭雲松在鐵道線附近發現了衣著單薄已經快餓昏的8歲孤兒閆景成,此後的十多年間,他又相繼收養了老二郭廷忠、老三張秀清、老四高玉濱、老五欒景通、老六劉玉忠,雖然六個孩子姓氏不同、身世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爸爸。
四個子女在節目現場回憶,為了養活六個孩子,彭雲松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擠羊奶,拖著一條病腿去早市賣。好心的鄰居見他一天只吃一頓飯,便給他送來餃子,他卻給孩子們一個個分了。家裡再窮,他也不許孩子們出去撿破爛,他說,撿破爛換了錢容易在外頭學壞。為了讓孩子們安心在家,他省吃儉用地攢錢買了一臺當時很少見的大收音機給孩子們聽。孩子們幾次三番地要隨他姓彭,可他就是不肯,彭雲松說,我是在幫你們的父母照顧你們,怎麼能隨便讓你們改姓呢。
80歲那年,彭雲松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把財產都留給了兒女,一個人回到了山東老家。一處草房,一張用磚和木板搭成的床就是他的全部。彭雲松在回老家的十幾年裡,把兒女們給他匯去的錢和並不多的退休金,都施捨給了缺吃少穿的貧困鄉親。日日惦念父親的老五欒景通硬是把父親接回哈爾濱,彭雲松在臨走時,把他留作買棺材板的一萬塊錢全都分給了鄉親們。
彭雲松一輩子沒有娶妻生子,苦難和貧窮沒有將他壓垮,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把孩子教育成善良、正直的好人,他用博大而深沈的父愛,為六個孤兒橕起一片天空,7個人7個姓的大家庭成為他們溫暖的家。2016年4月,彭雲松榮登『中國好人榜』。
彭雲松無私奉獻的一生影響著下一代,他的孩子們在各自的崗位學雷鋒、做好事,特別是五兒子欒景通,在創辦自己的企業後,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專職免費服務的雷鋒車隊,十多年來幫助了數萬名孤寡、特困老人。欒景通還開了一家以雷鋒精神為主題的雷鋒文化旅館,入住旅客只要是市級以上勞模和道德模范,免收住宿費;同時,每年全國100多個城市的雷鋒車隊評出的十個『最美家庭』,冬天到哈爾濱來玩時就住在這裡,吃住玩5天全免費。
之所以選擇彭雲松家庭的故事作為春節特別節目,《我有傳家寶》欄目組導演施敏敏表示,『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也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彭雲松老人一生收養了6個孩子,孩子們姓氏不同、身世迥異,在他們無依無靠、流浪街頭時,是彭雲松老人給了他們一個家,從此不同姓氏的7個人,成為沒有血緣關系、親情濃厚的一家人。這個家庭雖特殊,體現的卻是中國人對家庭的理解。老人用善良和堅持撫養他們健康成長,讓他們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纔。彭雲松老人用一生來踐行的大愛,正是我們節目想要體現的精神。』

『彭雲松家庭』登上央視節目。(圖片由家屬提供)
據了解,《我有傳家寶》節目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注重民族風尚的繼承和發展,以家庭家族傳承故事為切入點,提煉故事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思想和發掘其時代意義。施敏敏告訴記者,在節目錄制過程中,無論是導演,還是嘉賓,屢屢被老人的無私大愛所感動,雖然子女們帶去的『老物件』都是日常的生活用品,但上面承載的是6個子女對老父親的記憶。錄制時,很多年輕的九零後觀眾在現場留下了熱淚。節目播出後,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應。不少觀眾來電表示,彭雲松家庭的故事讓大家感受到了我們生活的社會充滿了光明、溫暖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