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21日訊 依蘭縣共有在校學生42000名,其中『留守兒童』2100名。
經過對全縣『留守兒童』各方面的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監護管理無力等現實隱懮。調查顯示,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留守兒童』自制能力差、行為放任,造成『留守兒童』的學校和家庭教育脫節的局面。部分『留守兒童』還存在家庭貧困、飲食無規律、生活標准較低等問題,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親情關懷和情感交流,致使部分『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地感到孤獨。
依蘭縣積極構建以教育系統為主、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牢牢把握社會、學校、家庭三個責任環節,探索建立關愛『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為關愛『留守兒童』提供有力保障,為農村『留守兒童』橕起愛的天空。
聚焦『留守』群體,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依蘭縣高度重視留守學生的關愛工作,建立完善了關愛留守學生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黨委辦、教育部門關工委、團委、德育辦、婦聯等相關部門組成,團委負責常規工作,關工委協調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加強協作,不斷優化『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法制環境。
營造關愛環境,建好『留守兒童』之家。在留守兒童較集中的鄉鎮,依托寄宿制學校,配備專職管理人員,實行全程管理,設立『留守兒童』之家,開闢出一條『綠色關愛通道』,溫暖缺少親情的留守孩子們,給予他們最真誠的關愛和幫助,使『留守兒童』有課餘學習、游戲、活動的場所,能有效地減少家長無力管教的後顧之懮,引導留守學生們成為『生活自理,學習自主,行為自尊,健康自強』的小主人。
針對『留守兒童』個體的不同情況實施不同的教育。在全面准確掌握『留守兒童』個性特點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留守兒童』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辦法,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針對一些『留守兒童』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全縣各中小學校開設心理輔導室,使這些孩子們的煩惱有地方傾訴,幫他們打開『心結』;開設『親情電話』、『親情談心視頻』,使他們在與父母的交流中找回親情,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針對那些內向孤僻、不合群、易衝動暴躁的『留守兒童』,各學校以班為單位,開展豐富多彩的班會活動,讓他們融入學校這個大家庭,感受師生們的關愛之情,使他們都能克服自身弱點,健康、快樂地成長。
積極探索關愛『留守兒童』的新路子。依蘭縣為『留守兒童』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得到教育,在活動中健康成長,由老師當『親情爸爸』、『親情媽媽』,在老師家中舉辦『親情家庭』聚會,『留守兒童』與老師及老師的家人一起動手制作一頓豐盛的家宴,讓他們在勞動中體驗幸福;還開展了『親情集體』活動,舉行主題班會、團隊活動,舉辦演講比賽、讀書比賽、文藝演出、球賽、游戲比賽、紅色旅游等活動,讓『留守兒童』感受到老師的可愛可親,不再覺得孤單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