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俄羅斯運到綏芬河的木材。
黑龍江日報2月25日訊 時光像從未停歇的綏芬河水,靜靜地流淌著。
88年前,在中國革命最艱難的關頭,來自全國各地的140多名中共代表,為了國家各民族的前途命運,在共產國際組織和幫助下,冒著生命危險,衝破重重險阻,遠涉萬裡到達莫斯科,召開了中共六大。
從1928年4月初開始,『六大』代表分批由上海、北京經哈爾濱中轉,通過中東鐵路到綏芬河或滿洲裡,出境前往莫斯科。包括瞿秋白、周恩來、李立三、羅章龍、王德三、鄧中夏、鄧穎超、蔡暢、項英,以及向忠發、張國燾在內的『六大』代表共50多人,都是經綏芬河出入境的。2008年7月,中央黨史研究室在綏芬河市舉辦紀念黨的六大召開80周年研討會。綏芬河作為中國革命歷史上的『國際紅色通道』,擔負了極其重要的歷史使命,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傳播,為黨的發展壯大,為安全迎送『六大』代表,為保持中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的聯系,為東北抗戰、為蘇聯出兵東北打擊日寇乃至全國解放,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從暢通的『國際紅色通道』,到打通『一帶一路』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出海口,綏芬河華麗轉身,成為陸海聯運大通道的重要節點。
作為大通道,綏芬河歷經不止百年。
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後,綏芬河地區就開始與俄國接壤。1903年中東鐵路通車後,以這條鐵路為紐帶,綏芬河曾與海參崴、哈爾濱有過同步的發展。當時來自俄、日、朝、英、法、意、美等18個國家的使節齊至,商賈雲集,帶來了歐洲的商品、文化和建築風格。一時間,小小的鎮子上同時飄揚著五顏六色的旗幟,時稱『旗鎮』,並一度以『國境商業都市』、『東亞之窗』的美譽而聞名遐邇。1988年改革開放後,綏芬河被省委省政府批准為『通貿興邊試驗區』;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首批沿邊擴大開放城市之一,綏芬河『國際商旅名城』之名,再次叫響。
今天,面對國家『一帶一路』中的龍江絲路帶建設,以及俄羅斯『自由港』項目的推進機遇,綏芬河大通道建設更實現了新突破:獲批和即將獲批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試點、對俄出口豬肉指定口岸、對俄果蔬出口俄方免檢口岸、糧食進口指定口岸;盧布現鈔使用試點正式啟動;開通中俄自駕游,整車進口口岸、鮮活食用水生動物、冰鮮水產品進口口岸等一系列資質。同時,『哈綏符釜』班列實現常態化運行,暢通了我省至釜山的『中外外』、至上海等港口的『中外中』國際陸海聯運大通道,躋身全國沿邊口岸第一方陣。
2016年11月14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辦的俄羅斯濱海邊區『黑龍江日』活動中,其重要內容就是對接中國『一帶一路』和俄羅斯『自由港』建設,突出對俄合作。會上,中俄雙方關於『恢復開通綏芬河至符拉迪沃斯托克國際郵路、提高綏芬河口岸鐵路換裝能力和效率、提高口岸通關檢驗效率』等一系列促進合作與發展問題的深入探討,更加凸顯了綏芬河的通道作用。
邊境小城綏芬河,在中國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合作開發開放中,已成為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