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2月26日訊 小葫蘆『穿唐裝』聽起來很新奇,可這一奇特的彩雕葫蘆就在哈爾濱亮相了。這些藝術品,就是用電烙鐵在葫蘆上燙畫後,使葫蘆『穿』上『旗袍』、『唐裝』。這些彩雕葫蘆被列入了哈爾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絕活,就出自冰城市民韓培忠之手。






『這就是普通的小葫蘆做成的嗎?』面對記者的疑問,59歲的韓培忠拿起了電磨機,在葫蘆上創作起來。記者發現,在韓老師創作之前,沒有在葫蘆上畫草圖,而是一氣呵成地用磨針在葫蘆上勾畫圖形。韓培忠說,他從小就喜歡繪畫,在20年前的一個展會上,巧遇一位用電烙鐵在葫蘆上燙畫的老人。他好奇地在老人身邊站了兩個多小時,從那以後就迷上了在葫蘆上燙畫的工藝。由於本身有繪畫基礎,還從事過在家具上燙山水畫,因此拿電烙鐵在小葫蘆上燙畫對他來說,不是難事。
2008年,他參加文博會時,一位身穿唐裝的女士挑選了他的小葫蘆。古朴莊重、顏色鮮艷的唐裝,迅速在他的腦海中形成一種圖案,他想,小葫蘆的形狀像一個人的身形,要是把唐裝的圖案『復制』到葫蘆上,讓小葫蘆『穿唐裝』肯定好看。當天晚上回家,他拿起葫蘆開始做起來,想象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唐裝的印花、盤扣、刺繡、小立領等典型元素要一應俱全,特別是造型別致、做工精良的盤扣就注重一個『盤』字,是唐裝的點睛之筆。為了增加顏色的質感,他在葫蘆上刷漆,裡面刷白色,外面刷黑色,一個葫蘆要刷十幾遍。在使用磨針雕刻時,一不小心就會將手指刮傷,還會將葫蘆刮漏或者線條變形,一旦出現變形,這個葫蘆就只能扔掉了。在葫蘆上燙花時,需要燙上千個小圓點,這些小圓點不僅大小相同,就連顏色深淺度也要一致。經過近一個多月的反復實踐,終於在當年的9月份誕生了第一件彩雕葫蘆。『萬事開頭難,技術有時就是一層紙,當你會了,就感覺像玩兒一樣。你可以在小葫蘆上任意發揮,創作出風格各異、款式千變萬化的作品。』韓培忠說。
目前,韓培忠的彩雕葫蘆不僅遠銷到東南亞和歐美市場,韓培忠本人還被認定為哈爾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