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7日訊(記者 楊帆)春節前夕,我走上了尋找身邊『龍江工匠』采訪之旅。5天時間裡,我與王英武、楊海峰、王宗林、張金柱等五位龍江一線產業工人面對面,走進他們廠房、車間、工作室與家庭,了解他們不為人知的故事。
我曾想,在或冰冷或高溫的車間,在嘈雜或寂靜的廠房,這些產業工人會有怎樣的故事呈現給我們。他們或為飛機某個零件雕琢、或是某個我們連聽都沒聽過的工業部件進行著不斷的創新探索,會不會太枯燥,不接地氣?然而,透過這些大工匠的指尖,我要為工業4.0時代的『工匠精神』正名。這不僅是手藝、『絕活』的展示,更是智慧的乍現,對『專注』二字的生動詮釋。
他們中的很多人是中專畢業,從一個小技師成為一名大工匠,靠的是勤能補拙的古朴格言,靠的是不拘泥於舊有經驗的創新。他們中很多人是父輩也是產業工人,如今他們中有人已經帶徒,開始傳承的使命,而他們始終教育徒弟們『人品永遠比技術重要,只有一流的精神,纔有一流的技藝』。他們一生隨身攜帶的尺寸和刻度,不單單是為了准確開料,更為了丈量內心。
『在一切講求效率、減少成本而盡力獲得利益最大化的時代,我們需要這樣的始終如一。這種對於匠心的堅守,是古老中國的傳承,也是我們原本就溫柔敦厚的底子。』寫下這些稿件的時候,我不斷告訴自己,媒體人也要心懷『工匠精神』,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我們依然堅守亙古不變的價值——真、善、美。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