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2日訊 近日,國家級非遺項目『楊小班鼓吹樂棚』亮相央視國際頻道《城市1對1》欄目。在該欄目中,『楊小班鼓吹樂棚』作為地域文化的代表精彩亮相,讓世界各國的觀眾領略民間器樂的魅力。
當記者走近該項目的傳承人和相關保護部門時了解到,因為現代婚喪禮儀文化的流行等原因,『楊小班鼓吹樂棚』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面臨著後繼乏人而令人堪懮的失傳危機。
原生態民族民間器樂表演歷經百年魅力猶在
《城市1對1》是全球一檔固定的城市交流訪談節目,每期選擇國內外各一座城市進行拍攝,講述各自故事,展示彼此差異,相互借鑒分享發展經驗,為觀眾呈現每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大慶市肇州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矯會告訴記者,近日,該節目選擇大慶市國家級非遺項目『楊小班鼓吹樂棚』作為地域文化的傑出代表,進行原生態民族民間器樂的現場表演,與英國利物浦的搖滾音樂進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比,再現其獨具地域特色的藝術魅力。
據了解,『楊小班鼓吹樂棚』已經不是第一次登上央視。2012年,受中央電視臺的邀請,『楊小班鼓吹樂棚』參加《向幸福出發》節目錄制,2013年3月5日在央視三套播出。
矯會說,『楊小班鼓吹樂棚』2007年被列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距今已歷經五代傳承人,跨越百年歷史,是我國現存不多的原生態民間器樂存在形式之一,在清代中葉形成獨具特色的鼓棚樂體系,傳承的是滿漢綜合文化。
充滿活力的曲調讓『楊小班』廣為人知
『楊小班鼓吹樂棚』第三代傳承人楊成偉告訴記者,鼓樂棚歷史悠久,為原生態民族民間器樂表演存留形式,主要流傳於東北。除喜慶佳宴、祭祀典禮及迎送禮賓需求外,主要用於民間婚喪禮儀活動。鼓吹樂棚是東北部分地區對鼓樂班或民間樂隊的一種稱呼。『楊小班鼓吹樂棚』的創始人是楊殿甲。1904年,他在吉林省扶餘縣組建楊小班鼓樂棚,後搬遷到肇州。隨著一代代傳承,楊小班形成自己的特有風格。他們使用的樂器以嗩吶為主,以笙、管、笛子以及定音鼓、大板、竹板、底鼓、雲鑼、手鑼等打擊樂器作為配器。1919年搬至肇州縣(今肇源),由楊殿甲及後代組成,至今仍活躍在肇州縣城鄉。現在的楊小班傳人,還留下由楊殿甲及其後人創作的工尺譜,這是研究大慶地域音樂文化的珍貴材料。
楊成偉說,上世紀30年代,楊小班經過整理和加工完成了具有自身風格的樂譜,保存了200多首風格各異的曲目。相較於其他演藝班子,楊小班的婚慶曲調熱烈、奔放,調門繁復,花樣別出。駕輕就熟的演奏、充滿活力的曲調,讓『楊小班鼓吹樂棚』廣為人知。
兩百多首精彩曲目敲打著北方的節奏
楊成偉說,『楊小班鼓吹樂棚』在民間發展的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上個世紀30年代,楊小班就經過整理和加工完成了具有自己風格的樂譜,它以早期的工尺譜為記譜方式,保存了200多首風格各異的曲目,它們有的熱烈歡快,有的莊重肅穆,富有極強的感染力。作為北方民樂的一部分,楊小班經過百年傳承,在音樂內涵、記譜方式、讀譜技巧、演奏風格上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
楊小班的絕活兒是《鴻雁落沙灘》,是用一對嗩吶來演繹群雁落在沙灘上的情景,表現鴻雁受傷後墜落沙灘,面對黑暗來臨時的悲鳴。這首曲子淒涼哀婉、催人淚下,流傳千古。但楊小班為其賦予新的內涵,他們演奏的《鴻雁落沙灘》衝破了黑暗,迎來了黎明,自強不息,由哀鳴變成歡唱,令人振奮。楊小班通過自己的再創造,使落在沙灘上的大雁又『飛起來』,並在樂曲中加入大雁鳴叫的聲音,這在當時是從來沒有過的。這也象征著楊小班頑強崛起的歷程。
百年來,一代又一代『楊小班鼓吹樂棚』的傳承人都在恪盡職守地遵循傳統,保存了一大批珍貴的音樂財富。《一枝花》、《金鳳旅》、《繡紅燈》……這些悠揚的樂曲,彌漫著北方的色彩,敲打著北方的節奏,帶著生生不息的力量,流淌進奔騰的歷史長河。
輝煌過往漸成記憶 後繼乏人面臨失傳之險
『楊小班鼓吹樂棚』第三代傳承人楊成偉,今年已經70多歲。他不無懮慮地告訴記者,隨著現代音樂的不斷發展,具有原生態民族民間特色的『楊小班鼓吹樂棚』面臨著傳承的嚴峻挑戰。
楊成偉說,早些年,楊小班的演出日程表排得很滿,民間婚喪嫁娶倘若離了楊小班富有特色的曲調,就像缺少了什麼。如今,各種新潮的流行音樂在大街小巷流淌,現代婚喪禮儀文化的流行讓楊小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甚至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楊小班輝煌的過往,已經快凋零成記憶。雖然有關部門加大對它的傳承保護力度,可由於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傳授難度又大,所存譜本曲目的讀譜方法主要依靠口傳身授的方式,傳承人極度匱乏,目前到了第五代,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傳承人了。
矯會表達了同樣的擔懮,他說,『楊小班鼓吹樂棚』的保護傳承的確面臨著困難,主要是由於生存空間小,能夠潛心學習的人很難找到,有些人學著學著就放棄了。目前肇州縣正幫助楊小班培養新的傳承人,並將培養會讀、會寫工尺譜的新一代音樂人纔納入保護工作;肇州縣還計劃編輯出版保護資料,內容涵蓋人物、文物、技藝等,並附有五線譜、簡譜對照表,希望這一原生態的民族民間器樂表演得以保存和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