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3月4日訊 今年1月,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明確要求凡有『八年抗戰』字樣,一律改為『十四年抗戰』,並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並突出『十四年抗戰』的概念。此次教材的更改已經在今年春季學期學生手中的教材中有所體現,這種改變對於提昇國民對抗戰歷史的認知和愛國之情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3日,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舉辦了『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新課程落實座談會,邀請到了包含中小學校長、歷史教師代表、業內人士及學生共8位代表,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哈市繼紅小學副校長劉英楠:
寒假走進革命教育基地 學生繪制『紅色地圖』
『愛國主義教育要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作為小學生,不忘歷史,學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劉英楠在座談會上強調,愛國主義的教育意義重大,也正因如此,學校對一代代學生的相關教育一直沒有停步。繼紅小學作為一所有著豐厚歷史的學校,始建於1948年,前身是東北烈士子弟小學,後更名為繼紅小學,一直擁有繼承革命先烈遺志、傳承紅色革命精神的傳統。無論是清明節的祭掃活動,還是參觀烈士陵園等,都在點滴中向學生傳遞著一份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
劉英楠表示,雖然小學階段對學生歷史的教育並不多,但是這次更改教材,可以讓孩子們更全面地了解這段歷史,從而在內心形成認識。在剛剛過去的寒假,恰逢教材中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學校便發起一項『紅色地圖我來講』的假期實踐活動,無論走到哪裡,學生們都要去當地的革命教育基地看一看,並把自己聽到的、看到的革命故事講給其他同學聽。就這樣,學生們的足跡遍布多個革命教育基地,大家在親身體會後繪制出了一幅『紅色地圖』,在心中從小種下了愛國的種子。
哈市第17中學教學副校長兼歷史教師馬寧:
開學第一節歷史課講抗戰史 提高學生認知度
2日,馬寧給7年級的學生上了新學期的第一節歷史課,她做了一個小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將教材中『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並不了解。這讓馬寧認識到,現在的中學生對抗戰歷史的認知度還有待加強,當即決定把新學期的第一節歷史課的教學內容改為『十四年抗戰』。於是,她用一節課的時間,向學生們講述了抗戰中的一場場戰役、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可以說這既是一節歷史課,也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馬寧也相信通過這節歷史課,學生們會對抗戰歷史有所了解和認識。
馬寧談到,初中階段教材涉及抗戰部分出現在八年級上冊中。歷史教材中一個單元,用5個課時來講述抗戰歷史。『可以說,歷史就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雖然初中歷史涉及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但是教材中提到的抗戰歷史始終是濃墨重彩的,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馬寧強調說。
虹橋中學德育副校長劉琳娜:
愛國教育應融入到各個學科 讓學生內化於心
劉琳娜認為,愛國主義教育並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而是貫穿到日常各學科教學及各種主題活動中去的。為了讓全校師生深刻理解『十四年抗戰』概念,學校通過主題昇旗儀式、學生手抄報等方式,進行『十四年抗戰』主題教育,讓學生內化於心。
劉琳娜表示,今年春季學期教材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覆蓋了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如何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成為一個挑戰。『不只是語文和歷史學科,包括自然學科在內的所有學科,都要轉變認識,從而內化愛國主義教育。』劉琳娜說,在虹橋中學,除歷史學科以外,其他相關學科也進行了不同程度、有所側重的課堂滲透,如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部分課文涉及抗戰題材,教師進行了十四年抗戰概念、經過、歷史意義的學習,按照新的要求將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哈師大附中歷史教研組組長、岳麓版教材全國課程專家呂靜:
學生當起解說員 展板前講歷史
東北地區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發生了什麼?歷史事實是什麼?怎麼看待這段歷史?怎麼描述給後人?這是我們當代人的歷史責任。隨著近些年搜集整理到的歷史資料越來越多,逐漸豐富了對歷史的認知,此次教材中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的變化,讓人們對這段歷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作為一名有著多年歷史教學經驗的歷史老師,此次教材更改之後,呂靜可以更清晰地向學生們講述歷史事實。『中華民族是在抗日戰爭中加強了民族團結,而起點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愛國青年自發組成義勇軍,這也是提昇民族文化素養、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凝聚力的起點,更是強化家國情懷的關鍵時期。』呂靜介紹說,哈師大附中曾開展過有關『九一八事變』的展板巡講,學生們在校園中,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展板演講,讓歷史深深印入每一名學生的腦海中。
東北烈士紀念館副館長、研究館員於文生:
加大對東北抗聯歷史宣傳力度
『東北烈士紀念館自1948年建館以來,就一直致力於研究、展示、宣傳東北地區十四年抗戰歷史、弘揚抗聯精神,並通過展廳講解、專題臨展等方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於文生說,『2015年,我們全力打造了東北抗聯博物館,面向社會推出《抗戰十四年——東北抗日聯軍歷史陳列》。我們還聯合國內多家博物館、紀念館推出許多宣傳抗戰十四年的專題展覽,今年更將創作、引進14個專題展覽,舉辦主題紀念活動等』。
此外,於文生表示,東北烈士紀念館文獻信息中心將於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正式開放。『屆時,會面向社會提供關於十四年抗戰的資料查詢、數字化檢索等深度服務。』為了能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於文生呼吁將愛國主義教育常態化,『比如,每年年初即制定計劃,定期組織機關團體、學校、部隊觀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精神的展覽。同時,我們應繼續加大對東北抗聯歷史、東北抗聯精神的研究和宣傳力度,讓人們永遠銘記革命先輩們英勇無畏、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
哈市教育研究院高中歷史教研員、全國歷史教師教育學會理事郎文濤:
查資料找老兵 利用本地資源了解歷史
對於『十四年抗戰』概念的提出,郎文濤表示是史學研究的必然結果。『我國史學界關於抗日戰爭的歷史,一直存在著十四年的說法。自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起,中國人民就開始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
有了共識還不夠,郎文濤提出,應要求全市高中歷史教師深入研讀現行教材中關於抗戰史的表述,以教育部明確提出的『十四年抗戰』概念為指南,加快在教材中補充、豐富1937年以前的戰爭史料。
由於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方面,我省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郎文濤建議,有關教育單位應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如到東北烈士紀念查看東北抗日遺產、翻閱黑龍江發行的關於抗聯系列書籍,還可以尋找抗聯老兵進行口述史研究等。我們要充分利用本地資源,感悟歷史,體會抗日英雄的愛國情懷』。
哈爾濱烈士陵園管理處副主任曹英:
針對學生多開展體驗式教育
在座談會中,曹英表示,長久以來,烈士陵園都積極與147個共建單位進行交流,並定期到學校、部隊開展講座,『我們的紅色講壇,會請抗聯老戰士李敏以及革命烈士的後代,為大家講述發生在烈士們身上的真實故事,反響特別好。2014年,我們還成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團,到目前已經宣講了近40場,反響也非常好。這個宣講團並沒有太多理論性的概括,而是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故事分享給大家。每次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還常常出現臺上臺下的互動的情景』。
對於小學生抗戰歷史的普及,曹英表示,哈爾濱烈士陵園一個共建單位開設的體驗式教育,讓他感觸極大,『它針對小學生,設立了長征館和抗聯官兩個體驗館。在長征館內,安置了雪山、草地、大渡河等模擬場景,學生在了解了之前的引導教育後,便對過雪山、過大渡河進行切身體驗,之後再寫下感想,效果非常好。所以,我希望針對我們的學生,多開展類似的體驗式教育』。
哈一中2015級學生謝縈靚:
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作為一名高中生,謝縈靚表示,將『八年抗戰』更改為『十四年抗戰』,有助於學生正確地了解革命史,銘記更多民族英烈。也讓國際社會更加了解歷史真相,公允面對中國人民做出的重大犧牲。
哈一中作為一所百年老校,在抗日戰爭期間,學校的師生就積極地參加抗戰『。我校先後湧現出車鴻志、馮仲雲等大批不畏犧牲、堅貞不屈的革命志士。而在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更是注重培養學生忠誠愛國的優秀品質。』謝縈靚說,學校經常組織愛國革命教育主題活動,比如在新生軍訓期間,會組織大家參觀校史館;在平時教學中,也會組織大家參觀李兆麟將軍紀念館、東北烈士紀念館,並組建學生志願講解團,學生們都會積極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