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雙鴨山
搜 索
一束開在貧困鄉村的暖菊 記饒河縣西林子鄉小南河村黨支部書記冷菊貞
2017-03-04 11:12:5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吳利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3月4日訊 家家戶戶高高掛起紅燈籠,與村路上的白雪交相輝映;農家樂裡,不時傳出歡快的笑聲;村子外的滑雪場裡,孩子們在快樂地嬉戲玩耍……

  這就是國家級貧困縣饒河縣西林子鄉小南河村。

  『烏蘇裡江水長又長……白雲飄過大頂子山……』二十世紀60年代,一首《烏蘇裡船歌》讓邊境小城饒河聞名中外;如今大頂子山下的小南河村因為一位女性的到來,正發生著巨變。她就是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一束開在貧困村裡的暖菊』的冷菊貞。

  她日記中寫道: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沈!她深愛這片土地,主動請纓從城裡回到大山腳下的小村莊……

  站在小南河村制高點——被皚皚白雪覆蓋的大頂子山。村民們亦喜亦懮。喜的是,原始森林生態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春秋兩季還有山貨可采,維持生活;懮的是,大頂子山帶來的小氣候讓這裡積溫低、霜期早,糧食畝產遠低於周圍地區。雖有近兩萬畝地,多數地塊都屬『薄地』,靠種地收入微薄。有些村民還住著土坯房。掙錢的路子少,小南河村成了縣裡有名的貧困村。

  冷菊貞是土生土長的饒河人,多年在縣裡工商部門工作,2013年調任到雙鴨山市工商局。從縣裡調到市裡工作,原本這是一件高興的事,喜愛攝影的冷菊貞發現,鏡頭裡只有家鄉的景象最美,甚至讓她魂牽夢繞。2015年雙鴨山市委下達駐村第一書記任務之後,冷菊貞主動請纓回到家鄉饒河,來到了小南河村。

  冷菊貞來之前,暗暗告訴自己,再苦再難都不能後退,一定要乾出個樣來。

  2015年12月3日,冷菊貞正式走馬上任到小南河村。村子的實際情況,還是令早有心理准備的冷菊貞倒吸口涼氣:村人喜酒,百餘戶人家一年能喝10噸白酒,幾乎家家都有兩口大缸:一口用來裝酒,一口用來裝水。男人喝大酒,婦女們除了打麻將無所事事。村路冬天雪大一跐一滑,夏天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

  冷菊貞到村後,脫掉高跟鞋,剪掉了喜愛的披肩長發,告別了旗袍。

  上任伊始,冷菊貞挨家走訪,尋找帶領村民致富的突破口。面對冷菊貞的熱情,村民背後議論紛紛:這麼柔弱的女子,能領咱們乾什麼,也就是來這裡『鍍鍍金』,待不了幾天就回市裡了。甚至當著冷菊貞的面冷嘲熱諷:『一個女乾部,在農村待得了嗎?』冷菊貞什麼也沒說,借住在村民家裡,她和農民一起種地,清理臭水溝,幫助農民戒酒……

  作為全省三千餘名駐村書記的一員,冷菊貞說,要贏得農民的信任,就要拿出一片真心。

  冷菊貞看著村裡原始的木刻楞房子、下鄉知青點舊址、村民家的老油坊、老酒坊,還有遠處粉黛相宜的大頂子山,喜愛攝影的冷菊貞冒出一個想法:這一切不正是許多攝影發燒友心中的『勝地』嗎?

  冷菊貞的想法不僅得到村裡黨員乾部的贊同,而且得到當地政府大力支持。

  她通過自己的鏡頭,將小南河村的美景和風土人情拍成一幅幅生動的照片,發到微信和攝影圈發燒友們。沒想到,2016年元旦,第一批浙江游客就到小南河村拍照旅游。緊接著,冷菊貞攝影圈內的幾批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

  這個沈寂70年的小山村沸騰起來!

  大山圍困了村莊,夜幕封閉了思想,是她開動智慧之閘打開了一扇窗,讓大紅燈籠照亮小南河,讓青山綠水沸騰了小村落……

  土房火炕、豆腐坊、農家院,這些在村民眼中稀松平常的景物,通過冷菊貞的相機把他們變成了商機。2016年,小南河村旅游收入達30萬元,戶均3000元,40個貧困戶年底摘掉了窮帽子。

  『原生態』旅游讓村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就像夜幕中撕開的一抹光亮。看到第一個開農家樂的村民谷長青掙到了錢,那些拿著酒杯的農民著了急,找到冷菊貞,也要搞旅游脫貧致富。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裡騰出地方招待四面八方的游客,許多『貓冬』的村民在家裡嘗到與喝酒不一樣的甜頭。

  2016年元旦,冷菊貞墊付資金6000餘元,購置了仿古花布、年畫、窗花等裝飾品以及500個紅燈籠裝飾民居。頓時,足足的老關東氣息撲面而來。

  除夕當天下午四點半,村民的微信群裡傳來了冷菊貞的聲音:讓燈籠全亮起來。大家這纔知道,在這萬家團圓的時刻,冷菊貞卻站在寒風刺骨的大頂子山上等著拍攝小南河的除夕夜景。

  雖然『轉型』時間不長,但背靠大頂子山、擁有濃郁關東風情的小南河卻通過幾次民俗活動逐漸被外界知曉,外地游客一撥撥踏進村子裡,村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

  村民楊紅麗家開了農家樂,這個冬天幾乎天天有游客來,每天都有三五桌客人,一年多收入七八萬元。『我家以前就是種地,日子過得挺緊巴,冷書記來之後,搞了旅游,辦了農家樂,家裡的收入增加了不少。』滿面紅光的楊紅麗說。

  曾經過年挨家串戶『討酒』喝的村民董連營,擔當起旅游協會餐飲部部長的職務,挨家串戶檢查農家樂的衛生,監督飯菜質量和價格。『現在酒喝得越來越少了,大家都在冷書記的帶領下忙著脫貧呢。』在滑雪場忙著的楊金友興奮地說,冬天開滑雪場、夏天弄漂流,這都是我們以前不敢想的,跟著冷書記的思路走,白雪綠水給村民帶來的是真金白銀啊。

  為了規范旅游產業發展,冷菊貞注冊成立了小南河農家旅游協會,協會下設餐飲、旅游、文藝、種養殖和營銷等7個部,均由村裡能人負責。村民們『抱團』後,還增加了扭秧歌、篝火晚會、花轎接親等地方民俗表演。村裡建了微信群,來了外地客人在群裡招呼一聲就『一呼百應』。

  一個偏遠得不能再偏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山村,僅用一年多的時間,竟然變成了一個令人向往、讓人關注的民俗旅游勝地。

  都說女人是水做的,女人的眼淚多。一年多來,冷菊貞委屈的眼淚隱忍著沒有流下來,再苦再難她都要和她的村民一直向前……

  站在春日裡的小南河村,看到村裡在自己和村民的努力下,正發生著變化,冷菊貞臉上流露出無限的感慨。

  看著村裡整潔的街路,她忘不了曾經和村民一起親手清理運走60車垃圾;為了打造旅游景點,她和村民們頂著30多度的高溫,搭起百米長的草棚;為了建設漂流項目,村民自己用油鋸、斧頭清河道。去年的二月二開耕節之後,冷菊貞嗓子說不出來話,疲憊的她在村民家的炕上睡了一整天……今年大年二十九,冷菊貞把『2016年感動龍江人物』的獎金全部拿出來為村裡搞旅游;每月4000多元工資,有時墊付旅游設施建設費用後,只剩下不到兩位數。

  冒著寒冷的春風,冷菊貞領著記者在村裡轉悠,說著自己的旅游規劃:村民家裡養的小笨雞、大鵝、綠色豬,除了滿足農家樂需求之外,還可賣給游客。准備在村東頭建立小南河村農產品銷售一條街;成立由102戶農民組成的種植合作社,將1.8萬畝耕地進行整合;籌建養殖合作社;為種好40棟扶貧大棚,3月初她要帶著村裡的種植能手到外邊學習考察;近期計劃注冊8類小南河集體商標,統一標識;開始籌辦小規模山野菜及農特產品加工項目;關東酒坊、油坊也在規劃中……冷菊貞說,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還有不到一年時間,冷菊貞第一書記任職就到期了,不少村民都在擔心:冷書記將來走了可咋辦?這時,有人接過話茬:『真到了那一天,咱們就摁紅手印把冷書記再請回來。』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