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理論文章
搜 索
黑龍江日報評論:備春耕『上下篇』要貫通
2017-03-04 11:26:4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常春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3月4日訊 1日,我省召開全省備春耕生產暨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釋放出繼續抓牢抓實農業領域供給側改革的明確信號,確定了今年農業生產的『調減』目標,掀起全年農業生產的序章。一年之計在於春,搶前抓早備春耕,需要風向標和參照物。

  如果把另一則新聞與『備春耕』會議『玉米調減1000萬畝,經濟作物增加1000萬畝』的『「調減」目標』相對照,不難發現另一種呼應與默契:前不久在我省召開的中國玉米大會,釋放出三大備耕訊息:調結構、找市場、重產業。普通玉米『減』了,種鮮食玉米的多了,玉米精深加工『熱』了。面對遠超預計的入場農民及合作社代表,有參展商表示『我們的宣傳冊帶少了。』

  一邊是普通玉米『待嫁閨中』,一邊卻是鮮食玉米『尚未播種』就被『相中』。這一『減』一『增』、冷遇與追捧之間,折射的是穩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帶來的深刻改變。我省是農業大省,但長期以來存在農業『品質低下、量大鏈短、效益不高』等問題,『原字號』產品『量』的極大供給與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質』的剛性需求存在一定脫節,這也是農業供給側把脈會診之後的『診斷書』。其實在『揚長避短』上我們已經做了不少的文章,我省不少地區進行了有益嘗試,並從

  中嘗到了不少甜頭:全國大豆種植面積連年萎縮之後,黑土地上長出的大豆成了『金豆』;黑土上種出的大辣椒在華北市場『賣斷了貨』;主打『綠色牌』的『鴨稻』『蟹稻』還未抽穗已被搶訂,連帶著稻田裡的鴨子也成了『網紅』。

  產品好纔有市場認同。因此在供給端發力孕育好產品,播種是第一關。農業生產是不可逆的,選什麼來種、種多大面積都需要未雨綢繆。種什麼,田間地頭的這第一道題,可是必須要深思熟慮、有備而來。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要善於發揮『指揮棒』作用,及時把涉農政策和市場預判等相關情況傳達到農戶耳中,讓農民早作預案和准備;另一方面,廣大農民、農業合作組織也要善於抓住政府、市場傳遞出的信號,為農業生產『調角度』『換鏡頭』。如此,圍繞『提質增效』的共同目標,讓『政策』與『市場』同向牽引,政府與農民的『上下篇』纔會融會貫通、上下聯動。

  農學家賈思勰在所著《齊民要術》中寫道:『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性,勞而無獲。』農業發展要尊重規律,把握好『時』與『勢』。春節剛過,黨中央連續發出的第十四個『一號文件』如期而至,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必須唱好的『重頭戲』,這是龍江建設現代農業最大的『時』與『勢』。驚蟄將至,萬物萌動,選好『關鍵要素』、做好『關鍵動作』,有備而來纔能收獲又一年的好光景。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