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5日訊
背景: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我省作為全國最大的商品糧戰略儲備基地,在全國具有農業自然資源、產業基礎等方面的巨大優勢和發展潛力。但當前制約我省現代農業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問題也在逐漸顯露出來。面對經濟轉型發展、優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如何為龍江農業供給側改革找出路?這一話題在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引發了我省全國政協委員熱議。委員們提出,只有加快黑龍江農業種植業調整步伐,探索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纔能實現供給對路,推進我省現代農業向縱深發展。
現狀
價格『天花板』封頂 成本『地板』抬昇 增產難增收
『我省糧食佔農作物播種面積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近5年達到了95%以上。尤其是玉米的生產優勢和潛力得到釋放後,我省玉米種植面積、總量和商品量均居全國之首。』全國政協常委、省政協副主席趙雨森分析說,我省的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佔到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的一半以上,但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昇,致使農業增產不增收的問題日益突出。『進口價格擠壓了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合理上漲空間,國家取消玉米外銷運費補貼政策後給我省玉米外銷外運帶來困難,目前玉米種植戶整體種植收益下降。』
短板
精細加工亟待『補課』 綠色優勢尚需『深挖』
我省全國政協委員李文志認為,黑龍江省特色經濟作物、綠色的有機作物和飼料作物種植面積小,農產品工業發展也相對滯後。『全省農產品多數為初加工,多數企業是小而散,工藝粗糙,品牌影響力小。』他告訴記者說,『真正的有機食品的價格要高出一般食品幾倍甚至幾十倍,但我省真正能走出國門的品牌還很有限,達到歐盟標准的有機食品無論是品種還是數量也較少。』我省農產品加工產業優勢沒有真正形成,黑土地的綠色食品遠沒有形成優質優價。
建議
國家支持種植結構調整 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
多位我省全國政協委員從七大方面提出建議,懇請國家多支持龍江進一步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一是穩定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優勢產區的水稻面積,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到2020年,水稻自流灌溉面積比例達到2/3左右。二是調減玉米面積,到2020年,調減籽粒玉米面積2000萬畝以上。三是擴種大豆雜糧薯類和飼草作物,調減的玉米面積改種大豆、春小麥、雜糧雜豆及青貯玉米等作物。四是在我省第四、五積溫帶推行玉米大豆、小麥大豆、馬鈴薯大豆輪作,在南部推行玉米大豆輪作。五是大力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扶持一批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提高糧食產業比較效益。六是加快糧食交易市場建設,贏得糧食定價機制的話語權。七是國家支持建立糧食調出補償機制,取消糧食淨調出省區地方財政糧食風險基金配套部分,全額由中央財政承擔,並增加投入規模;適當減免糧食風險基金借款,幫助消化糧食財務掛賬;取消糧食淨調出省區中央各種涉農投入要求的地方配套資金。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通過財政貼息的政策吸引,促進金融機構加大對大型糧食加工企業信貸的支持力度,扶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加工轉化,實現糧食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