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生活資訊  >  市民消費
搜 索
哈市市場監管局發布『3·15』網絡消費提示
2017-03-06 16:35:41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帆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6日訊(記者 楊帆)近年來網絡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之一,網絡消費被越來越多的國民所接受,隨著網購數量的增加,網絡消費投訴也居高不下。『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哈市市場監管局結合多年來辦理網絡案件的經驗,向消費者發布網絡消費提示。

  錯時消費『防擁堵』

  節假日特別是雙十一期間、春節前夕,網絡消費者消費時應該注意送達效率問題。2016年快遞量超過100億件,快遞擁堵屢見不鮮。特別是雙十一期間,快遞量更是新高不斷,網購急用的物品或者購買保質期短的商品時,一定要考慮可能會出現的快遞延遲的問題,適當的『繞道』躲開網購高峰,可以減少麻煩。如果是非常需要購的物品,也可以跟商家協商,先付款延後付貨。

  理性消費『防浪費』

  面對『五花八門』促銷優惠,一些『剁手黨』又要管不住手了,但是老話說的好『有錢不買半年閑』熱購後的大量退貨,不僅給消費者和經營者都帶來負擔,更造成公共資源的不必要的浪費,因而理性消費更有利於市場發展。

  貨比三家『防欺詐』

  先提價後打折是不法商家慣用的『價格欺詐』的伎倆,價格陷阱每年都會有,消費者在低價面前要睜大眼睛,做到『貨比三家』也可以『笨鳥先飛』,提前做好購買預案,了解市場價格。

  做好功課『防假冒』

  近年來、網絡市場已經十分成熟,網商的管理越來越規范,但俗話說『蘿卜快了不洗泥』一些中小網上賣家還是會趁亂售出假貨。消費者購物時一是要盡量到大型的知名網站;二是要對過於便宜的商品要保持警惕,三是提前到實體店了解商品的質量和相關數據。

  諮詢了解『防忽悠』

  通過借用它人名稱、刷信用、虛假宣傳吸引買家,是網上常見的忽悠術,當一時不能確定線上的賣家真實情況時,可以在線下通過打電話查詢、諮詢廠家、管理單位等方式進行確認。

  保留證據『防耍賴』

  消費者網上購物前應該盡可能的向賣家了解預購商品的情況,並采用截屏等方法保留對方交流信息。商家的一些承諾不見得會靠得住,一但發生問題,沒有證據維權會更加困難,消費者應該注意保存好各項交易證據,做到有備無患。

  注意保密『防詐騙』

  網購時一定選擇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付款方式的網站進行交易,這樣纔能保證交易資金的安全。退款時不要給對方提供銀行卡、密碼、信息,不要直接通過銀行或信用卡支付貨款。

  標准不同『防誤解』

  跨境購買服裝、鞋帽類產品的時候,要注意國外尺碼與國內是有差別的。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服裝之前先諮詢店家,也可以直接把自己的尺寸信息告訴店家,讓店家給一些建議。

  沒有退貨保證『防後悔』

  國內網購,消費者都是享有7天無理由退換貨的權利的,但對於一些如亞馬遜、ebay等海外電商出現售後問題的時候就不適用了,因為我們並不能夠要求其他國家的電商平臺來遵守我國的法規條款。所以海購需要更加謹慎。

  注意甄別『防調包』

  以次充好,從中賺取差價是海淘時最常見的問題。特別是海外代購保健品或藥品時,一定要注意相同品牌或不同品牌之間的含量差別。

責任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