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黑河
搜 索
黑河市堅持綠色理念致力生態建設
2017-03-07 18:17: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梁照華 孫曉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7日訊(梁照華 記者 孫曉銳)生態建設為主,保護與發展並重。多年來,黑龍江省黑河大地勁吹生態之風。正是憑借這股勁風,黑河市的生態資源得到了科學有序的保護和利用。

  廣袤的森林、富饒的濕地、寬廣純淨的界江……抑或是頭頂的藍天,手邊的空氣……都讓黑河魅力十足,聲名遠播。

  建設保護讓綠色理念開花結果

  優良的生態環境一直是黑河人引以為傲的天然資本。作為全省重點林區之一,黑河坐擁207萬公頃森林、52.48萬公頃濕地,分別佔黑龍江省地方林業有林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和全省濕地面積的十分之一。

  近年來,黑河市堅持『生態發展、綠色崛起』,確定了建設山青水秀、宜居宜業的生態黑河、美麗黑河的發展目標,啟動實施『黑河森林生態修復工程』,大力開展『一退三還』、森林撫育、森林資源保護等工作。特別是2016年以來,黑河市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講話精神和市委關於生態建設的戰略謀劃,全力打好『保護森林資源、綠化黑河大地、發展林產經濟、加快國有林場改革、推進『互聯網+林業』五個硬仗,為黑河保護藍天碧水、成就大美生態打下了堅實基礎。

  黑河市大力實施『黑河藍』保護工程,實現了連續21個防期沒有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的歷史性突破。超額完成省下達的造林任務,全年投入資金3000萬元,完成造林綠化20.43萬畝,綠化村屯120個,森林覆蓋率由47.6%提高到48.2%。黑河市已建成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15處,面積達到82萬公頃。重點打造小漿果栽植、北藥保護種植、森林綠色食品生產、優質種苗繁育、林下特色養殖五大基地,大力開發森林生態旅游產業。2016年全市林業總產值實現46.59億元,比上一年度增長15.1 %。

  治理環境讓生態之風吹綠城鄉

  2016年,黑河市區空氣優良天數達317天、優良率98.8%。全市6個水源地達標率為100%。斷面水質達到III類水體標准……一組出自黑河市環保部門的數字再次為黑河的『碧水藍天』提供了佐證。

  近年來,黑河市的環保工作進入了快車道。圍繞打造『天藍、地綠、水清』城市的目標,幾年來累計投入約10億元,建設完成16項環保基礎設施,全市環境基礎設施得到大幅提昇。全市已建成污水處理廠7座,垃圾填埋場6座,污泥處置廠2座,醫療廢物處置集中處置中心1座,機動車尾氣環保檢測站11座,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和機動車尾氣環保檢測站均實現縣級全覆蓋。完成黑河市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站的昇級改造,城市建成區排水管網101公裡,飲用水源保護區防護等重點工程,重點流域規劃項目從4項增加到24項。

  農業生產和農村環境的健康發展,直接關系到整個生態建設的成敗。為進一步推進生態市建設,黑河市積極探索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針對農村存在的薄弱環節,黑河市積極開展生態鄉鎮、生態村建設。著力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重點解決飲用水源地保護、生活垃圾處理和畜禽養殖污染問題;大力實施環境綠化美化工程,有效改善了農村的生態環境。目前,全市省級生態鄉鎮從25個增加到48個,國家級生態鄉鎮從1個增加到6個,省級生態村從46個增加到345個。

  創新思路讓『綠色掘金』成為方略

  黑河市礦產資源豐富,素有『地質搖籃』、『礦產之鄉』的美譽。多寶山銅多金屬礦和翠宏山鐵多金屬礦更是摘得了東北地區最大銅礦和全省第二大鐵礦的桂冠。

  家有聚寶盆,守好還要用好。在近年來的礦產資源開發工作中,黑河市嚴格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在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中推進礦產資源開發。2014年,黑河啟動礦山治理試點工作以來,確定了新建礦山『高門檻』,生產礦山『嚴管理』,歷史遺留礦山『多舉措』的礦山環境治理總體思路。對關閉礦山采取由企業履行礦山環境治理義務,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實施生態修復、植樹復綠;對生產礦山采取邊生產邊治理的辦法,企業在生產的同時,對采坑就近回填,對排土場進行復墾治理;對待砂金過采區則按照『宜耕則耕、宜牧則牧、宜林則林』的原則,確立了市場化運營,大膽探索引入社會資本治理礦山的新機制。部分采礦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生產礦山西崗子煤礦為例,兩年間該礦在工礦生產繼續發揮其經濟效益的同時,有計劃地治理,變工礦廢棄地為耕地近3000畝,逐步成為農業反哺工業,工業拉動農業的新型生產礦山典范。

  幾年來各礦山累計投入礦山環境治理資金9000餘萬元,治理土地面積382公頃,整理出耕地220公頃,形成水面88公頃,打造砂金過采區復綠示范區6處,實現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舉三得。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