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9日訊(閆捍江 記者 王春穎 莊園)近年來,被譽為『中國寒溫帶天然藥庫』的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依托豐富的野生中藥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加快中藥材保護、種植、加工、研發和營銷步伐,推進中藥材產業健康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短短幾年的時間,產值就達到幾個億,相關企業已建成10多家,八大種植基地、五大養殖基地正在陸續崛起,呈現旺盛的發展勢頭。
規劃引領政策做保障
為加快發展中藥材產業,大興安嶺地委、行署積極采取有效的推進措施,在優化區域布局上,堅持最適合生態原則。如嶺南地區主要發展黃?、赤芍、蒼術、人參、金蓮花、柴胡等;呼瑪河流域發展五味子;嶺北地區主要發展靈芝、草蓯蓉、杜香等。形成種植群落,達到一場一品、一縣多品,最終形成興安十大名藥。
在加快森林藥材種植基地建設上,穩步擴大黃?、蒼術、赤芍、防風和水飛薊、菊苣等中草藥規模,引導農民利用農田種植、強化技術指導和投入品管理,確保物種適應性和天然屬性。組織職工利用林間補植、撫育種植中草藥,支持企業加快建設中藥材GAP基地,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大空間。目前,建成了加格達奇林業局和呼瑪兩個國家級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
加快加工基地建設。加大對林格貝、北奇神現有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加強與宛西制藥等大型制藥企業的合作,推進藍莓花青素、水飛薊素等系列產品的精深加工。爭取將膜莢黃?、草蓯蓉、興安杜鵑等品種列入國家新食品原料目錄,作為食品企業的原料進行加工生產,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拓寬產品渠道。
加快科技研發步伐。鼓勵企業加強與知名藥企、科研機構的合作,圍繞黃?、蒼術、防風、杜香、興安杜鵑、狼毒等資源的開發,力爭在溶栓、降糖、抗癌、抗病毒等生物新藥的研發上實現突破,積極申請藥品批准文號,從根本上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與中醫藥養生養老項目相結合。建成一批規模生態旅游和養生養老基地,基本形成與綠色食品、生態旅游、生物醫藥等產業深度融合的、鏈條完整的特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進一步擴大養生養老品牌影響力,實現中藥產業增加值。目前,大興安嶺已被列為全省中醫藥健康養老產業試點。
長遠經濟效益凸顯
為了加強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大興安嶺地委、行署責成藥監部門采取多種形式措施,一方面加強省級野生藥材保護品種的監督管理,限量采集、收購,嚴厲打擊非法采集、收購、運輸。經過幾年的努力,使重點野生藥材資源實現就地保護,資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
推行規范化藥材種植。截至目前,全區種植中草藥達19萬畝,形成藥材種植示范基地26處。主要品種有黃?、防風、柴胡、蒼術、赤芍、五味子、桔梗、水飛薊、牛蒡子等。
龍頭企業初步形成。目前,全區初步形成規模的藥材種植龍頭企業有宛西制藥、瑞星公司、北天原生物公司三家,種植規模均達到4000畝以上;藥材加工龍頭企業有北奇神、越鑫公司(呼瑪水飛薊加工)、林格貝公司(中藥提取物)、北天原中藥飲片加工廠(未生產,正在申請GMP認證) 4家。藥材生產加工產值達1億元。
建設中草藥保護開發『集散地』
大興安嶺出臺了《大興安嶺地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按照規劃,全區重點抓好珍貴野生藥材資源保護、藥材藥源基地、藥材精深加工、藥材產品研發創新、藥材流通五大體系建設。到2020年中藥產業產值達到30億元,努力把大興安嶺地區建設成為資源獨特、綠色天然、技術前沿、產品領先、產業集聚的國際寒地生物『產業谷』和中草藥保護開發『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