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東北經濟新觀察 告別『半年閑』『貓冬』變『忙冬』
2017-03-11 07:23:29 來源:新華社  作者:劉碩 王炳坤 梁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社長春3月10日電 『喝酒、打牌、二人轉,嘮嗑、瓜子、兩頓飯』,這曾是東北部分地區尤其是東北農村冬季生活的寫照。受冬季寒冷氣候的限制,過去,不少東北人往往是冬季『半年閑』,『貓冬』成了主要生活方式。如今,這樣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

  記者在黑、吉、遼部分基層地區采訪時發現,不少人一改過去『貓冬』的舊習,在傳統冬閑時節發展種養殖、冰雪旅游、電子商務等多種產業,經濟發展打破了冬日的『冰封』,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明顯改善。

  過去『半年閑』現在忙掙錢

  剛剛過去的冬季旅游季,吉林省輝南縣金川鎮的農家樂老板李鳳梅忙得不亦樂乎。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在賞雪景、玩冰雪的同時,也會到她的店裡體驗東北特色美食,一天最多接待游客可達200多人。

  李鳳梅告訴記者,開農家樂之前,她和很多村民一樣,到了冬天就『貓』起來。『村裡人不少都是喝酒、打牌、打麻將,實在沒啥事兒乾。』隨著這兩年鎮裡興建了冰雪樂園和滑雪場,帶動了冰雪旅游發展,游客越來越多,李鳳梅開起了農家樂,一年四季客流不斷,冬天再也閑不住了。

  記者走訪東北一些農村地區發現,隨著農村旅游服務、種植加工等產業的發展,不少農民都像李鳳梅一樣忙起來。

  在遼寧省遼陽縣劉二堡鎮前杜村,記者看到,萬畝連片的溫室蔚為壯觀。

  『這幾年村裡瞄准了高端果蔬反季種植,借助村裡軋鋼廠生產的大棚設備,興建了一大批種植基地。』前杜村黨支部書記王紹永說,冬季陸續上市的草莓等蔬果廣受歡迎,遠銷京津乃至南方地區。一個冬天賣出了將近2000萬斤草莓,帶動村裡村外千餘人就業。

  新產業發展『火力』旺

  在黑龍江省泰來縣,電商產業讓當地農民連忙裡偷閑的時間都沒有。『每天光快遞單就要千餘件,小半天就要拉走一車貨。』在泰來縣東北網貿港電子商務運營中心,坐在電腦旁的工作人員一邊打印快遞單一邊對記者說,元旦前後搞促銷時,發單量比平時更多,沒有十幾個壯小伙幫忙,根本忙不過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東北縣鄉村像泰來縣一樣瞄准了電商發展,不僅讓冬閑的農民忙起來,也打開了一片新市場。

  黑龍江省富裕縣縣委書記劉海城說,電商出現前,由於產地與市場對接不暢,每畝水稻農民可以賺500多元。如今,縣裡統一實行有機種植,在電商平臺上平均售價每斤30元以上,每畝地刨除成本至少賺7000元,是原來的10多倍。

  隨著越來越多電商村在東北發展起來,夏天忙種植,冬天忙銷售,農民一年四季都閑不住。吉林省敦化市商務局副局長林哲說,電商進村打通了農產品上下行的渠道,也改變了農民固守一畝三分地的陳舊思維方式,帶來了農民精神面貌的改變。

  在吉林雙陽、柳河等現代農業示范地區,有機糧食蔬果等現代農業項目不僅在產銷環節不斷創新,還帶動了都市農業休閑旅游蓬勃發展。溫室大棚采摘四季客流不斷,冬閑時節的農民變身為導游、服務員。由於發展的『火力』很旺,一些地區甚至本地農民不夠用,還要到外地招聘。

  『貓冬』到『忙冬』背後的思維轉變

  隨著東北振興腳步的加快,類似『貓冬』這樣的舊習慣已經逐漸喪失了根植的土壤,新的發展理念正在帶動農民擺脫陳舊思維,成為振興東北經濟的新動力。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如今東北一些地區的實踐表明,龍頭企業帶動農村集體發展、通過旅游等新興產業闖市場等發展模式奏效了。

  『當前東北經濟社會正從農村最基層逐步發生轉變。』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付誠說,『從「貓」到「忙」,雖然只是一個字的轉變,卻意味著長期以來佔據主導地位的僵化思維被打破。「忙冬」不僅帶來了更廣闊的市場,也帶來了東北人精神狀態的提昇。』

  大連海事大學交通運輸管理學院教授時建人等長期關注東北經濟發展的專家學者認為,由於一些歷史原因,東北計劃經濟包袱沈重,東北人尤其是農民的市場意識不強,讓更多東北人從『貓冬』走上『忙冬』之路,依然任重道遠。未來還需要讓具備發展活力的『點』連成『片』,讓市場思維驅動振興步伐。

責任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