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0日訊 隨著開學經濟的繁衍,佳木斯市文化消費市場開始昇溫,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興旺局面。國家統計局佳木斯調查隊對文化市場消費狀況進行了一次摸底調查。通過對佳木斯市商場、文化用品批零商店、書店、電腦城等二十家文化消費場所調查顯示,當前市區文化消費呈現五大亮點,引領佳木斯市文化消費良性發展。
學生文化用品消費趨向個性化。調查發現,學生文化用品消費模式趨向於個性化發展。打破了以往學生購買文化學習用品注重經濟實惠,經久耐用的理性化消費習慣。據商業城批發零售經銷商戶介紹,目前文化用品消費中,七成以上學生族購買趨向於有創新獨特韻味的個性化文化用品。以往的品牌效應、理性消費觀念在購買群體中受到冷落,而像一些帶有網絡圖像、熱詞潮語等具有前衛意識,創新個性化的文化消費用品被學生所青睞。每天來選購這些具有個性化文化消費品的學生絡繹不絕。據有的個體老板介紹,現在學生族選購學習文化消費品很少考慮是否結實耐用等傳統消費理念,而一些彰顯時代新潮,具有個性化的文化消費用品價格雖然有點偏高,但消費賣點較高,佔日銷售額七成以上。
書店各類書籍銷售看好。據對佳木斯市三江、新華、科技、圖書城、長城五大書店調查顯示:春節前後一段時間,特別是新學期即將到來之際,各大書店呈現熱賣旺銷的狀況。每天來各大書店看書、購書的人群川流不息,人們的閱讀視野也在不斷拓展。諸如一些名人傳記、歷史典故、中外名著、外文書籍等知識范圍較廣博的書籍成為書店文化消費的亮點,銷售看好。據圖書城一家書店銷售人員介紹,春節前至開學這段時間各類書籍銷售額約達三十萬以上,多出日常消費的三、四成。現代社會注重文化素質修養的高節奏驅使人們積極主動的利用書籍進行充電。汲取書籍知識進步也成為新時代大環境下人們不可取代的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雞』生肖文化消費品走俏市場。據調查,當前『雞』生肖文化消費用品在市場消費中比較熱銷,尤其是受到學生族的追崇愛戴。一些帶有『雞』生肖主題的掛飾、文具、書包、椅墊等文化消費品走俏市場,在文化消費市場中賣點較高。八成以上購買『雞』生肖的消費者暢言,挑選購買『雞』生肖文化用品關鍵是想討個雞年大吉的好兆頭,預示雞年行好運。而學生族則沾取聞雞起舞、努力向上的寓意。據一位營業員講,『雞』生肖文化消費品佔據市場一般文化消費品銷售份額達六成以上,甚至個別文化用品批零商店帶『雞』生肖的文化消費用品已掛牌售馨,有的庫存不多尚在補貨進貨運營中。
電子類高端產品處於熱銷趨勢。調查顯示:當前電視、電腦、手機、相機等電子類高端產品處於熱銷的態勢,特別是開學經濟的復蘇引燃了這一銷售熱點。比如華為、OPPO手機,聯想、DELL電腦,三星電視,佳能相機等知名品牌電子產品受到消費者的廣泛信賴。據一家商場經理介紹,目前電子類產品的銷售較好,每天銷售量都在上百臺,有的緊俏商品還處於補貨運輸狀態。而像筆記本、復讀機、點讀機、MP3等電子產品普遍受到學生群體的喜好。不少學生利用積攢過年的壓歲錢來購買高端電子產品,以期實現高科技學習用品帶來的高效能學習功效。據電腦城的一位營業員介紹,目前電腦、筆記本每天銷售量都在幾十臺,消費群體約七成以上為學生群體,銷售處於熱銷趨勢。
健身器材、體育用品倍受消費者青睞。二十一世紀健康投資日益受到人們的推崇與關注,現代人已充分認識到鍛煉身體的重要性。據調查,現在商場中健身、體育用品廣泛受到消費者青睞,各種跑步機、臂力器等健身器材,籃球、跳繩等體育用品賣點較高,購銷兩旺。價位在50元/個的雙林牌臂力器在市場中比較暢銷,跳繩一般在14元/根左右普遍受到廣大消費者認可。據商場營業者介紹,每天都能賣上幾十個不等。隨著新學期文化經濟的渲染,各種各樣益於學生身體健康的學習桌、體育健身器材、護眼燈等文化耐用商品在市場消費中處於熱銷的走勢。據一位商場經理介紹,春節前至今健身、體育等文化耐用消費品銷售額佔據商場銷售份額的三成以上。有的利於學生生長發育的矯姿學習桌已處於賣空訂貨狀態。
當前佳木斯市文化消費市場呈現的新特點,受益於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正確引導,同時也與我市有關職能部門的監管得力分不開。應當看到,在市場經濟體制作用下,佳木斯市文化消費雖然出現了一些可喜變化,但也存在著亟需加強改進完善之處。
當前文化消費市場存在的不足,單調的品牌消費意識強烈。調查發現,當前我市文化消費模式仍然局限在如長虹、三星、聯想等一些固有的大牌消費模式,缺乏創新品牌消費意識,亟需開發這一方未知消費市場發展空間。
假冒偽劣產品魚龍混雜充斥其中。據調查,文化消費市場中商品良莠不齊的現象仍客觀存在。假冒偽劣、『山寨』商品充斥其中,直接損害了廣大消費者權益,有的消費者即使購買到問題商品也不知如何投訴,消費維權意識冷漠淡泊。
針對文化消費市場中存在的問題,應該拓展引進創新品牌消費模式。開發啟動文化消費市場消費模式,引進如優酷、聯眾等創新品牌消費市場,擴展銷售渠道,順應當前多元化文化消費市場發展攻略。
為強化文化消費市場管理措施。建議工商、質量技術監督等相關部門強化監督管理措施。堅決杜絕打擊假冒、『山寨』商品的入侵,加強規范管理措施,防患於未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