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3月22日訊 連續兩日,本報及官微訂閱號同步刊發『關注野生興安杜鵑網上濫賣』系列報道,揚子晚報網、搜狐網等十餘家省內外媒體轉載,網友留言擠爆官微評論區,記者電話熱得燙手,眾多讀者來電提供新聞線索,而詩人、學者、驢友、旅行社等各行各業代表也紛紛對折活枝網售行為表示憤慨,並同聲呼吁:保護興安杜鵑迫在眉睫!興安杜鵑靠種子繁殖後代,花被采了,哪還有種子,哪還有幼苗,哪裡還有滿山杜鵑?這是破壞龍江引以為傲的生態環境!


網友:打掉『折枝』黑手別為時已晚纔想起保護
20日、 21日兩天,本報官微連續推送『關注野生興安杜鵑網上濫賣』系列文章,數百網友留言擠爆評論區,義憤填膺的同時更希望本報繼續宣傳加大力度,真正打掉『折枝』的黑手。土生土長的塔河縣網友孫先生痛心地表示,以前每年一到五六月份,塔河的公路沿線兩側就會開滿粉紅色的興安杜鵑花,特別漂亮,但最近四五年,明顯感覺公路兩側的杜鵑花數量變少了,許多原本有花的地方明顯禿了。有網友氣憤評論,『別等到興安杜鵑上了重點保護名錄,有關部門纔想起來保護,那就為時已晚了!』
專家:折采杜鵑活枝對生態破壞極大
看到報道後,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岳樺在氣憤之餘,更感到有必要讓大家了解關於野生興安杜鵑的常識。『這種植物長得很慢,人工培植也需要很高的技術,對土壤、空氣、濕度的要求都很高。據我所知,目前僅有省森林植物園成功培植出了人工興安杜鵑花。』岳樺說,『雖然未進入重點保護名錄,所管轄林業也應該對野生興安杜鵑進行相應保護,並負相應的法律責任。』
記者了解到,省森林植物園內興安杜鵑的生長可謂來之不易。『植物園引進野生興安杜鵑進行人工培育已有10多年了,興安杜鵑的育苗技術含量高、種子細小,需要在溫度較高的環境裡育種,但過高溫度又會引發種子得病,從種子培育到幼苗,保存率只有20%。』植物園總工程師李長海告訴記者,『山裡環境比較苛刻,土壤貧瘠,被破壞的野生興安杜鵑比植物園人工培育的更難恢復。沒有花,哪還有種子,哪還有幼苗,哪裡還有滿山杜鵑?網絡商家如此開采,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破壞都很大。』
驢友:杜鵑不知何處尋美景只剩塊塊斑禿
『杜鵑花海』是我省春季旅游業主打產品,哈爾濱青年國旅副總經理安郁忠說:『我省旅游業馬上就到旺季,不少南方游客會趁著此時來賞杜鵑。可亂折亂采留下一片斑禿景象,將來還會有人來欣賞我們的春色嗎?』
『賞花線路的景色不如從前,勢必會影響我省旅游產業發展。』在大興安嶺生活過一年的黑龍江天馬國際旅行社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寶說,美麗的大興安嶺是大自然饋贈的寶貴財富,如為了一時蠅頭小利而對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那真如殺雞取卵、竭澤而漁,既可惡又可悲。
哈市驢友崔先生專程聯絡記者,講述幾年前曾在春季游歷大興安嶺,只見漫漫花海中,朵朵杜鵑迎風玉立,嬌艷欲滴,如詩如畫,美不勝收。『可去年春天再去時,景象就大不如前,花海已縮成「花河」,原本枝繁葉茂的花叢變得稀稀疏疏,甚至讓我一度認為走錯了地方。』崔先生說,『都說「桃花依舊笑春風」,而我看到的卻是「杜鵑不知何處去」!再不好好保護,杜鵑花海真的再也不會回來了!』
詩人:自然之美是永恆鄉愁別讓花海成絕唱
報道也在國內詩人圈引發震動。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詩人梁瀟霏給記者發來了她去年秋季到大興安嶺時創作的詩歌《九月邂逅一枝興安杜鵑》。梁瀟霏告訴記者,在上世紀90年代的哈爾濱,她就曾見過有人在市場上售賣野生興安杜鵑花枝,而如今這種售賣竟是愈演愈烈。當梁瀟霏將本報報道轉載到朋友圈中,詩人朋友們憤慨於無良商家亂采濫伐的卑劣行為,更哀悼杜鵑之殤,呼吁不要讓花海之美成為詩歌中的絕唱。有感於本報報道,梁瀟霏還特意創作新詩《哀悼一種叫興安杜鵑的花》,以表達惋惜之情。
『當你厭倦我,將要離去,我會默默地任你離去,江邊那滿山絢爛金達萊花,我會掬來一捧,撒在你離去的路上……』金達萊花就是杜鵑花,在采訪結束時,梁瀟霏和記者分享了朝鮮著名詩人金素月的詩歌《金達萊花》。『無論我們身處哪個時代,說著哪種語言,只要看見美麗的金達萊,心中就會湧起同一種歡喜與哀愁,她寄托了我們的情感,滋潤著我們的生命。』梁瀟霏動情地說,『自然之美是永恆的鄉愁,每個人都需要遠方那一片花海來對抗眼前的苟且,每一朵花的凋零都是一首詩的消失,拯救興安杜鵑,就是拯救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