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5日訊 家住大慶市登峰家園63歲的李長林,一輩子忘不了一個人,那就是當年在肇東文化館工作的老大姐佟偉。
他的青春歲月,因佟大姐的鼓勵,變得熱血沸騰。
結婚後,也是佟大姐的幫持,使他離開家鄉到外面闖蕩。他早已把這個姐姐,當成了親姐姐,把她的信,當成了家書。

大姐的來信,成了李長林的精神支柱。
關心鼓勵農村青年創作
李長林20歲左右,在肇東鄉下務農。
文學夢,一直在他心裡燃燒著,為此,他經常寫作到深夜,第二天,再騎上自行車,到三十裡外的縣文化館送稿子。
也就是在那時,他結識了比他大五歲的佟偉大姐。佟大姐有親和力,口纔好,是當時縣文化館的創作輔導員。
『吃沒吃飯呢?大姐請你吃飯!』每次騎到縣文化館,佟大姐看完他的稿子,都會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哪兒寫得精彩,哪兒還有不足,輔導完,佟大姐就會噓寒問暖,不是請他吃飯,就是臨走時硬塞進兜幾斤糧票,或者給裝幾斤掛面、半袋子大米。
佟大姐的熱情,讓李長林心裡無比溫暖,他常感動得熱淚盈眶。那時,佟大姐經常說:『在這些農村文學青年中,李長林寫得最好。』
佟大姐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盞燈,照亮了李長林的人生。
指路攜家來到大慶發展
那年夏天,李長林去縣文化館,沒有看到佟大姐,他很失落,就像是精神支柱被突然抽走一般。
可是,沒想到,過了幾天,他就收到了佟大姐的信。佟大姐說,她在大慶創辦了一份雜志,鼓勵他繼續寫作。
通信一年後,一次,李長林在信裡訴說了生活的苦悶。佟大姐回信給他指出了三條路,一是在農村當民辦教師,二是到機關當辦事員,三是到大慶打拼。
考慮之後,李長林選擇了第三條路。
他毅然攜全家來到大慶。開始的時候,他在佟大姐等人創辦的雜志做編輯工作。後來,他蓋大棚種菜,一種就是十多年。開始種不明白,他就買來相關書籍鑽研,實踐加理論,後來達到了農業技術員的水平,日子也越過越好。
通信書信成了精神支柱
幾年後,佟大姐去了哈爾濱,創辦了另一份雜志。李長林仍舊和她有書信往來。
長林:
你好!來信收到了,很親切,也有很多鼓舞,因為它來自那片熱土。
你對我的評價太高了,我只知道自己是一個責任感、義務感強的人,自找苦吃,主動去挑擔子。
我的雜志明年將出版小學版,相信你聽到這個消息,一定會高興的。我力爭元旦回去多待三五天,那時,咱們姐弟再聚。
佟姐
2000年11月23日
李長林說,種菜之餘,他一直沒有放棄筆耕。種菜是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大姐的信,給他溫暖,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因為佟大姐,我纔有了不一樣的人生!』李長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