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七臺河
搜 索
『綠+特』領跑七臺河農業轉型發展
2017-03-27 10:02:1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趙志忠 姚琦 秦雷 文天心 黃曉慧 張求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3月27日訊 連日來,一場春雪普降龍江大地,為這裡的黑土又鋪上了一層銀白色的外衣。

  一畝萬壽菊,千元純收入。勃利縣今年新增4000畝,種植面積達24000畝。

  青山鄉奮斗村草莓采摘園4月中旬即可開放迎客。

  雖然田地間依然難覓綠色的蹤影,但走進位於七臺河市茄子河區鐵山鄉的震東峰生態園區,這裡的溫室大棚內卻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翠綠的蔬菜光彩奪目、鮮紅的草莓嬌艷欲滴,前來采摘的市民絡繹不絕。『能在這個季節吃到家鄉種的新鮮果蔬,這在之前可是不敢想的事兒。』帶著滿滿的『戰利品』,前來采摘的市民徐女士高興地對記者說道。

  近年來,在七臺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進下,『綠色』、『特色』、『調結構』成為七臺河市農業發展中的『高頻詞匯』。盡管七臺河市是一個耕地面積只有271萬畝的農業小城,但這絲毫沒有影響這座城市深入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與信心。藍靛果、紅小豆、黑木耳、大榛子、小雜糧、高鈣菜等特色農產品蓬勃發展,大批獨具特色的綠色食品產業與新型農村合作社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一幅農業轉型發展的華美畫卷正在這片土地上舒展而開。

  從『靠天吃飯』到『科學種田』現代科技成為農業『頂梁柱』

  從過去年代的半截木頭半截鐵、牛拉人扛、靠天吃飯,到今天的機械化大生產、優選品種、科學種田,農業科技在這個過程中功不可沒。近年來,七臺河市找到了『科技』這把破解農業發展瓶頸的『金鑰匙』,在現代科技的支橕下,全市綠色食品種植面積已達到90萬畝,佔全部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三品一標』認證數量達到298個。

  『這高鈣菜可是個稀罕東西,價格高,還好賣。種了一輩子的苞米,沒想到咱也能借著這科技的東風,做一回新時代的農民。』說起高鈣菜,新興區的農民徐士纔打開了話匣子,『這高鈣菜每年能收三茬,2015年俺試種了30畝,當年就純收入近5萬元,去年又增了15畝,可比種苞米強太多了。』

  2015年,七臺河市新興區長興蔬菜專業合作社率先從山東引進試種了高鈣菜500畝,並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研發出更適合東北地區的高鈣菜產品。目前,高鈣菜產業已逐漸發展輻射到周邊區縣,全市共有高鈣菜種植基地5個,種植專業戶120多戶,合作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並建成了高鈣富硒水稻、高鈣魚實驗基地。經過中國農業大學的測定,高鈣水稻的含鈣量達到了187.29毫克/百克,是普通大米含鈣量的20倍;而每百克高鈣菜的鈣含量高達331毫克,是牛奶的3倍。作為純天然補鈣保健食品,深受人們喜愛。今年,七臺河市計劃發展高鈣水稻5000畝,進一步推動高鈣系列產品的集聚發展。

  走進七臺河市鐵山林場,成片的樟子松樹嫁接上了綠意盎然的紅松新穗,『這些樟子松嫁接上紅松,3年後就可以結松塔,10年後就能達到盛產期,而正常紅松結果則需要20年時間。』林場技術人員介紹說。

  近年來,七臺河市積極探索依托林業科技引領,找到了一條改善生態和增收致富的新途徑。由省林業廳和省財政廳推進的紅松堅果良種采穗圃營建技術推廣與示范項目於2013年落戶七臺河市鐵山林場,經過4年的發展,建成良種采穗圃示范基地面積2400畝,年繁育苗木300萬株。每年不僅可提供價值50萬元的優質接穗10萬穗,可解決省內紅松分布區營建果林對種穗的需求,更能夠使堅果林的培育周期縮短5~10年,增產2~4倍,每15畝最高產量可達300~500公斤,實現林業經濟增產增收。

  來到七臺河市農信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如何實現低污染、低殘留、低藥害的『三減』農業,成為社員春耕前的熱點話題。『長期以來,由於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板結等一系列問題,為此,合作社投資100多萬元建立了標准化的土壤檢測實驗室,能夠基於每片地的不同數據,量身定制最合適的肥料。』合作社成員宋乘盛說,『一年下來,社裡玉米增產10%,水稻增產18%,黃豆增產15%,施肥花費反倒少了10%,現在,附近的農場、合作社都來我們這「學習取經」呢。』

  『科技是現代農業產業的有力支橕。』茄子河區宏偉鎮農業服務中心研究員於洪利欣慰地說:『近年來良種良法、配方施肥、土壤改良、節水循環等技術與方法已經逐漸走進了七臺河市的田間地頭,農業發展方式正加速向科技型、集約型轉變。』

  宏偉鎮嵐棒山大榛子。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取暖』專業合作托起單位效益『最高點』

  『原來種田,大家各種各的,也不懂技術,遇上點自然災害和價格變動,可能辛苦忙乎一年還賠錢。』在七臺河市鐵山水稻專業合作社,65歲的老農王恆志瞇著笑眼,看著大棚裡的蔥蘢綠意說,『俺帶著20多畝地入了合作社,當了「甩手掌櫃」,種地的事俺啥也不管,農忙時還能給社裡打工賺錢,舒心得很!』

  放眼七臺河市,眾多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從阡陌間崛起,有力增強了農村發展活力,發揮出『1+1>2』的放大效應。2016年,全市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各類農民合作社855家,入社社員達3萬人,帶動農戶5萬多戶,約佔全市農村戶數的50%。達到星級的合作社有99家,其中四星級合作社16家,登記備案的家庭農場175個。

  位於茄子河區的鐵山水稻專業合作社,就是合作經營走上高速發展的鮮活例子。『200多戶農戶加入,集合了村裡3600多畝土地,並和收糧企業簽了訂單,從種到收再到賣,農戶不用操心,秋後坐在家裡數鈔票。』合作社負責人鄧雲平向記者介紹說,『參加水稻合作社的村民,平均每15畝地能分紅近萬元,同時,騰出手的村民們通過開店、打工,收入還能再翻番。』為進一步發展,合作社還創辦了震東峰生態園區,擁有溫室32棟、冷棚58棟的生態園區滿滿地種植了各類有機蔬菜和美國大櫻桃、葡萄、草莓等優質水果,不僅讓本地市民365天都能吃到新鮮果蔬,還能銷往周邊市縣創收。去年9月份栽種的兩棚草莓,借著春節賣出了50元一斤的好價,大櫻桃成熟後更是能賣到每斤上百元。『下一步我們要繼續把生態園做大做強,著力發展旅游觀光和采摘餐飲,帶著全村人一起奔小康。』鄧雲平說。

  在宏偉鎮的嵐棒山村,由於種植結構單一、土地貧瘠而分散,貧困的帽子一直扣在村民的頭上。近年來,在村支書李開利的帶領下,嵐棒山村盯上了平歐大榛子,破解了山坡地不宜耕種的難題。2013年,嵐棒山村大果榛子專業合作社成立,經過幾年發展,目前已有80多戶農戶入社,栽種大榛子近1100畝。李開利介紹說,『通過引進平歐大榛子,可以充分利用山坡地,進了盛果期,一畝地榛果收入能達到5000多元,種苗收入3萬元左右,不僅能帶著大家脫貧,更能實現致富。』為了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合作社還創新在榛子樹中間套種防風、玉竹、白蘚皮等中藥材,又能給農戶帶來額外的收益。據了解,今年宏偉鎮平歐榛子栽種面積將達到5000畝,到2020年在茄子河區坡耕地推廣大果榛子達到10萬畝,實現七臺河市又一優勢作物的培育。

  聯友葡萄種植合作社的『黑甜甜』葡萄成為農民致富法寶。

  從種好『糧頭』到舞活『食尾』互聯網+助力龍頭企業『再提速』

  多年來,七臺河市綠、特色食品企業蓬勃發展,『互聯網+農業』亮點頻現。截至年初,七臺河市已有30多家龍頭企業和200多家農民合作社的近300個地產農產品在各大網絡交易平臺上銷售,三勝園雜糧、蓮淇豆糊、宏泰松果、尚品菽有機醬油等龍頭企業產品借勢騰飛,『七臺河味道』正一路飄香,走向更高更遠。

  來到茄子河區三勝農副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一箱箱精美包裝的有機雜糧產品整裝待發,即將走進千家萬戶的廚房中。『我們的產品都是純綠色有機無公害的雜糧,賣出的每一包產品都有源可溯,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營養健康,有機小米一斤能賣到20元左右,優質紅谷更能賣到40元一斤,依然供不應求。』合作社理事長黃勝君自豪地說,『現在我們的三勝園品牌已經遠銷17個省市,並先後進駐了京東、天貓超市、一號店等知名網絡平臺,形成了完整的線上線下銷售鏈條。』

  同樣嘗到互聯網甜頭的還有樂寶食品有限公司,『以前,銷售渠道不暢通,光有好產品也賣不出去,後來市裡大力推進互聯網+農業,動動手指頭就和韓國一家企業簽訂了4000噸產品的協議,創匯800萬美元。』公司總經理高鳳山清楚地記得互聯網帶來的實在效益,該公司生產的豆糊、米飯豆、能量餐、時素活力餐四大類產品行銷全國,被認定為『中國特產知名品牌』。2016年,銷量3500多噸,實現產值6000餘萬元。今年,公司研發的紅豆飲料、高科技紅豆?等新產品將陸續推向市場,預計產值將達到1.27億元。

  每斤售價在4元~7元的黃秋葵蔬菜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從『單一品種』到『多元發展』特色種植擎起轉型發展『新動能』

  從原來提起種地就是玉米、大豆、水稻的『老三樣』,到現在基本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布局,數年間,七臺河市成功完成了農業生產由單一到多元的華麗轉型。2017年,全市調減玉米20萬畝,向雜糧雜豆和蔬菜、特色農產品等經濟作物進行傾斜,進一步增加了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生產面積。藍靛果、萬壽菊、『黑甜甜』葡萄、紅松果、雜糧雜豆及特色山野菜等產品齊頭並進,成功擎起了七臺河市農業轉型發展的新動能。

  提起七臺河市的『特產』,除了『烏金』煤炭和優秀的短道速滑冠軍,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就是這小小的藍色漿果——藍靛果。作為藍靛果的特產地,勃利縣蘊藏著3000噸的野生藍靛果,佔全國野生藍靛果產量的60%。近年來,七臺河市大力發展藍靛果產業,成功獲得了『勃利藍靛果』農產品地理標志,劃定了保護區5000公頃。目前,勃利縣藍靛果種植面積近15000畝,盛果期的年采摘量可達1000噸左右,相關配套產業同步發展,已形成飲料、果酒加工,果乾、果醬加工和保健品加工的成熟產業鏈條,相關產品遠銷海外。

  每逢收獲季,好友三五相約去勃利縣聯友葡萄專業合作社采摘『黑甜甜』葡萄,成為了七臺河市民的一種時尚。這種葡萄品質好、無污染、果味濃,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合作社負責人——有著『葡萄大王』之稱的柴連友經過優選培植,培育出早熟無核黑甜甜葡萄新品種,更是創造出了大棚畝產葡萄3000公斤的全省最高水平,畝效益達4萬元以上。現在,『黑甜甜』已擴散到全市,引領村民走出了一條甜蜜的致富路。

  吃慣了大魚大肉和常見的蔬菜,鄉土味十足的山野菜再次成為百姓餐桌上的新寵,然而偏少的供應量和較短的供應季節成為『山菜經濟』發展的短板。為此,七臺河市創新思維,開展了山野菜基地化仿野生及馴化栽培,率先在金沙新區開展了25畝示范基地,對蔞蒿、龍須菜、苣?菜等10多種山野菜進行培育種植,並在茄子河區鐵山鄉試種1500畝刺嫩芽和老山芹。待馴化成功後,『山菜經濟』將成為又一股助推七臺河市農業發展的新生力量。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