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9日訊 去年農業部公布了《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規劃》稱,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其中,小麥、稻谷口糧品種供求平衡,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於求,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擴大。棉花、油料、糖料等受資源約束和國際市場衝擊,進口大幅增加,生產出現下滑……《規劃》明確了調減玉米種植數量的目標,尤其是玉米主產區的東北地區,更是調減玉米種植的主要區域。
大慶市正在努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正在努力向發展現代農業方面進行轉變。去年開始,大慶市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水稻等作物的種植面積,種植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種植結構調整可以轉變大慶市農業生產方式,有助於提高大慶市農業整體經營效益,進而實現農民增收。那麼,今後大慶市農業種植結構將調什麼?怎麼調?
微閱讀
大慶市將減少多少玉米種植面積?
●2016年,大慶市以高標准農田建設為平臺,減少玉米種植169萬畝,實有玉米面積669萬畝,完成調減計劃的121%
●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壓減到600萬畝以下,未來5年調減到500萬畝
大慶市將增加多少水稻種植面積?
●今年新增水田12.5萬畝,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未來5年發展到300萬畝
●按目前水稻種植面積200萬畝來計算,大慶市水稻年產量預計為20億斤,5年後水稻產量可達30億斤
調整種植結構,大慶市還將增加哪些農作物?
●實施特色經濟作物生產、加工、流通相結合的產業化發展戰略,突出建設好中草藥、雜糧雜豆、花生和漢麻等10個經濟作物特色產業種植基地
●大慶市還將繼續擴大糧改飼種植范圍,通過畜牧業帶動紫花苜蓿、青貯玉米等飼草飼料發展
●著力提高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基地建設水平,加快綠色食品產業融合,形成規模化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如何實現農作物賣得好?
●農業主管部門要有品牌意識,要對本地農產品品牌推廣制定規劃,要充分利用好農業合作社等具有競爭力的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鼓勵合作社打造帶有大慶地理標識的品牌,為大慶稻米熱賣以及保證大慶稻農收益做好基礎工作
●繼續延伸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以增加農產品轉化以及增值的能力,提高抗風險的能力
●加強招商引資,建設輻射全省,或龍江西部的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基地
深解讀
大慶市及時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保證了農戶受益
縱觀全國以及我省,玉米過剩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據專家預計,全國玉米庫存大約為2.5億噸。2016年大慶市以高標准農田建設為平臺,減少玉米種植169萬畝,但玉米種植面積仍佔大慶市農田耕種面積的80%,是絕對的主導作物。
那麼,農民種植玉米的經濟效益怎麼樣呢?記者采訪了肇源縣托古村會計林范江。林范江告訴記者,托古村目前玉米和水稻的種植面積各佔50%,種植結構明顯正在向偏重水稻方向發展,種植水稻經濟效益比種植玉米具有明顯的優勢。
在托古村本地,一般情況下,玉米畝產達到1200斤,已經是極限,玉米價格每斤往高了算也僅有0.40元,現在畝投入平均大約在500元左右(相當於種一畝玉米,不僅要搭上人工,還得賠20元)。如果玉米畝產達不到1250斤,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就是賠錢。
而同時,本地水稻畝產達到1000斤是一個很平常的產量,好一點的水稻畝產可達1300-1400斤。一畝水稻的投入僅比一畝玉米多100元左右,每斤水稻價格是1.5元,畝產1000斤的水稻,畝經濟效益可達900元。如果種得好了,畝產超過千斤,畝經濟效益就可達千元。
種植結構調整,在農民那裡體現非常明顯的就是畝經濟效益提高。也正因為如此,大慶市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方面進行得比較快。據市農委統計,2016年,大慶市以高標准農田建設為平臺,減少玉米種植169萬畝,實有玉米面積669萬畝,完成調減計劃的121%,按每畝少賠20元計算,去年大慶市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為種植戶減少損失3000多萬元。另外,2016年,大慶市新增水田13.5萬畝,總面積190萬畝;新增棚室和露地果蔬7萬畝,總面積66萬畝;新增雜糧雜豆197萬畝,其它經濟作物12萬畝。
2016年,大慶市種植結構調整成績可圈可點,那麼今年大慶市在此方面的工作目標是怎樣的呢?市農委在2017年工作計劃中明確:大慶市將持續調減玉米種植面積,著力加強優質玉米品類種植,建設高淀粉、高賴氨酸優質玉米產區,大力推進博潤、伊品等玉米加工項目,逐步形成淀粉產業鏈、乙醇產業鏈、發酵制品產業鏈、醫藥產業鏈等玉米深加工產業集群,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壓減到600萬畝以下,未來5年調減到500萬畝。
『減玉米加水稻』
據了解,市農委今年的工作目標是:充分利用江河水源和水利資源,深挖水田開發潛力,加大『旱改水』推進力度,著力打造15個水稻種植示范區,形成集中連片水稻產業板塊,將肇源大米、他拉哈大米的產量、品質、區位等優勢聚合為品牌價值,探索以聯盟的形式打造大慶綠色大米品牌,充分發揮聯盟平臺的聚合創造力,提昇大慶水稻產業發展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搶佔南方市場,甚至全國大市場。今年新增水田12.5萬畝,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未來5年發展到300萬畝。
『玉米減下來了,水稻增加了,那麼帶來的新問題是,增加的水稻應該怎麼賣?』大慶市經濟學會副會長范海波說,以目前水稻種植面積200萬畝來計算,大慶市水稻年產量預計為20億斤,5年後水稻產量可達30億斤。如何銷售這些大米?如何保持大米價格的穩定?如何纔能讓大慶大米順利銷售出去?這些問題也變得非常迫切。
黑龍江八一農大農學院教授張玉先認為,『大慶市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主要是增加水稻。但是,大慶市可以用來「旱改水」的土地非常有限』,張玉先說,適合於『旱改水』的地段種水稻,那些不適合旱改水的地區該怎麼辦?
張玉先認為,調整種植結構,要尊重市場規律,以市場需求為核心,來安排種植結構的調整,不宜一窩蜂大上快上,要給基層政府一個探索自由度和探索機會。
產業化經營經濟作物
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是一項系統工程。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就意味著要增加其他作物的種植面積。除了增加水稻種植面積以外,大慶市還有哪些可以替代玉米的作物呢?
據了解,今年,市農委將瞄准差異化市場需求,實施特色經濟作物生產、加工、流通相結合的產業化發展戰略,突出建設好中草藥、雜糧雜豆、花生和漢麻等10個經濟作物特色產業種植基地,支持壯大龍頭企業帶動基地建設,提高特色產品附加值,提昇深加工能力。支持各縣區依據本地的特色經濟作物產品資源廣泛聯姻、尋求合作,充分發揮小型分散加工企業的補充作用,讓小宗特色經濟作物產品統一標准、統一檢測、統一進入市場。
另外,大慶市還將繼續擴大糧改飼種植范圍,通過畜牧業帶動紫花苜蓿、青貯玉米等飼草飼料發展,引導飼料企業通過各種形式的重組、聯合,走集團化道路。預計今年全市漢麻種植面積達到36萬畝,新增中草藥種植面積5.2萬畝,雜糧雜豆種植面積達到210萬畝;飼草飼料作物發展到70萬畝,糧經飼比例達到70:19:11,未來5年形成玉米500萬畝、水田300萬畝、特色作物200萬畝、飼草飼料等100萬畝『5321』的格局。
以中藥材種植為例,其畝經濟效益遠超玉米。大同區德淇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袁德國告訴記者,中藥材雖然也受市場供需價格波動的影響,但是中藥材價格即使以最低點每公斤7元來計算,畝經濟效益也會輕松達到千元以上。中藥材平常的價格是10元/公斤,畝經濟效益在1500元-2000元。當然,也有更好的時候。
袁德國說,更為重要的是,中藥材的銷售沒有任何問題。目前是有多少就可以銷出去多少,根本就不愁賣!隨著中醫中藥逐漸被國人重視,以及中醫養生產業的發展,中藥的需求只增不減,這是種植中藥材比種植玉米更有優勢的原因。
另外,大豆方面,《規劃》指出:我國大豆嚴重短缺,農業部商務會議專題研究促進大豆生產發展問題,制定下發了《關於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力爭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增加4000萬畝。支持東北地區開展糧豆輪作,重點推廣以玉米大豆輪作為主……
范海波認為,無論是中草藥種植,還是雜糧雜豆、花生漢麻,種植和經營必須要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只有產業化生產,統一生產標准,統一按照工業生產的標准和流程打造出品牌,纔能減低市場波動對種植業的影響,這一點專業種植合作社值得推廣。
除了產業化經營經濟作物,還可以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延伸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條,這也是不錯的『調整種植結構』的思路。
用綠色食品產業帶動種植轉型
調減玉米雖是大方向,但是種植結構調整是一個系統工程,玉米種植面積調整,最終也會影響到終端玉米銷售價格的波動。所以大慶市雖然在調減玉米,但是玉米種植面積卻不能歸零。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做好玉米深加工,讓玉米坐地昇值,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思路。
肇源老街基食品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以玉米深加工為主營業務的綠色食品企業,公司的發展讓人們看到了延伸玉米精深加工產業鏈,提高玉米附加值,提昇玉米種植經濟效益進而帶動種植轉型的新思路。
玉米絕大部分的用途是飼料,剩餘部分用來生產酒精等工業品。老街基做的綠色食品深加工,拓寬了玉米的用途;老街基以糯玉米為加工原料,利用先進科學技術,提昇了玉米的附加值。
剛剛晉昇為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的老街基,充分說明了國家對玉米深加工企業的重視。老街基總經理張雪松說,我們公司已經把肇州糯玉米和大瓜子地理標志認證完了,下一步在玉米深加工方面,我們將對接高校,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成產成品,做大做強玉米深加工這條產業鏈,在不改變本地種植結構的前提下,老街基也可以給當地玉米種植戶增加收入。
調整種植結構,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從老街基在玉米深加工領域取得的初步成功,可以看出發展綠色有機食品,有利於引導本地種植結構的調整。有鑒於此,市農業主管部門今年在這方面也有工作部署:著力提高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基地建設水平,加快綠色食品產業融合,形成規模化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做大做強綠色水稻、寒地果蔬、沙地雜糧等優勢產業,培育一批有特色、規模大、叫得響、信得過的綠色食品品牌。健全完善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確保農產品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今年全市綠色產業基地面積達到700萬畝,農業產業化經營收入實現650億元。
減玉米、加水稻,加雜糧雜豆、中草藥、漢麻等經濟作物,產業化規模化種植,以及發展玉米深加工產業,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產業……大慶市種植結構調整,已經形成了一個優勢互補、互相帶動的,以增加農業收入為核心的發展體系。
糧食加工要做好更應賣得好
大慶經濟學會副會長范海波說,新增大米產能,如果不做好銷售,可能會出現價格下降,『稻賤傷農』的情況。所以,加水稻的同時,必須要考慮銷售的問題。目前,大慶市稻米品牌尚未形成品牌效應,雖然東北大米在南方有市場,有競爭力,但是相對於那些已經打出品牌效應的『五常大米』、『火山岩大米』等等,大慶市稻米並未形成地理性品牌知名度。
『在加水稻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如何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農業主管部門要有品牌意識,要對本地農產品品牌推廣制定規劃,要充分利用好農業合作社等具有競爭力的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鼓勵合作社打造帶有大慶地理標識的品牌,為大慶稻米熱賣以及保證大慶稻農收益做好基礎工作。』范海波說。
另外,范海波表示,還要盡量防止外資對本地優勢農產品進行『買斷式』收購,然後自己打『品牌』,向外銷售我們的產品,最終讓我們的稻農依舊只能為人家提供基礎的農產品,沒法享受到品牌效應帶來的增值效益。
為了防止『稻賤傷農』,范海波建議繼續延伸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以增加農產品轉化以及增值的能力,提高抗風險的能力。記者了解到,目前老街基正在玉米深加工領域不斷延伸產業鏈條,下一步公司將會與國內大學合作,繼續豐富玉米深加工產品,提高玉米深加工附加值。這說明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條還可以繼續延伸,產品附加值還可以越做越高,核心是要有龍頭企業帶動,要有科技作為支橕。
范海波認為,如果大慶市加強這方面的招商引資,建設輻射全省,或龍江西部的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基地,不僅可以解決糧食生產局部過剩的問題,還可以解決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民增收的問題。當然,也可以解決城市替代產業轉型的問題。此外,大慶市應與八一農大以及外埠的高校智庫合作,利用好他們的專利技術,引進吸收其技術,實現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的延伸。
范海波說,『以水稻加工為例,傳統加工模式就是把水稻加工成大米,稻殼、米糠等副產品被拋棄或浪費。現在,我們不僅可以提供優質大米,同時稻殼可用於發電,稻殼灰可用於提取白炭黑、活性炭、多晶硅等高附加值產品。稻米米糠還可以用來提取高營養價值的米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