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為泉林紙業的生產車間。王振良攝
黑龍江日報3月30日訊 一張原色紙,一個綠色環保循環經濟產業鏈,2013年,『泉林模式』在佳木斯啟動。今年三月,泉林再傳佳報。
3月3日,熱電廠第一次點火;3月7日,熱電廠第二次點火;3月20日,熱電廠第三次點火。黑龍江泉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生產副總經理張宏纔告訴記者,這是三個至關重要的關鍵節點,熱電廠作為全廠的動力車間,點火是為了吹掃管道、帶料調試、帶水調試,消除缺陷,不斷完善各個環節的聯動,預計3月底,『泉林』將實現熱電廠、環保車間、制漿車間、肥料車間、紙機車間等五大主體車間的正式大貫通。張宏纔說,廠區內有五根管線,150個焊口,每條管線4公裡長,共20公裡長的管線大貫通將是個值得紀念的歷史時刻。
日前,記者走進位於佳木斯的『泉林』,佔地面積279公頃的廠區,從最南端的熱電廠到最北端的包裝車間,直線距離3.5公裡,從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到生產出本色漿、本色生活用紙、黃腐酸有機肥等主導產品,各個主體車間構成的一條循環經濟全產業鏈盡收眼底。
在『泉林』廠區的一隅,存放著100個垛位的秸稈,每個垛位有800噸秸稈,而這只是『泉林』生產用的『臨時儲備』。張
宏纔說,公司生產每天需秸稈2000噸,廠區內的秸稈儲備只是預防外面的秸稈運不進來應急用的。目前,『泉林』與60多個合作社簽訂了合同,每個合作社提供1萬噸秸稈,今年年底將擴大到與120個合作社簽訂供應秸稈合同。『泉林』通過建立『企業+秸稈收儲中心(合作社)+農戶+專業秸稈運輸隊』的秸稈收儲運模式,農民收集秸稈用工工資年可創收4.8億元。
『泉林』在佳木斯的項目分三期,總投資420億元,其中一期項目總投資25.6億元,年處理秸稈60萬噸,年產20萬噸秸稈本色漿、20萬噸本色生活用紙、30萬噸黃腐酸有機肥,配套8萬千瓦發電機組。二期項目總投資155億元,目前一期已經全部投資完畢,二期也已開始動工建設。據悉,『泉林』一期用工近1500人,一、二期項目可直接解決就業8300人,隨著項目一期一期推進和投產,項目全部建成後,幾乎可將佳木斯市的秸稈全部消化,環保增收又為農戶增效益。
小秸稈撬動循環經濟大市場。從備料車間、制漿車間、肥料車間、紙機車間走上一圈,便可看到秸稈變成原色紙、變成有機肥的全過程。張宏纔告訴記者,農作物秸稈可產生纖維素和木質素,將秸稈纖維素用於生產本色秸稈漿,進而加工制造本色文化紙、本色生活用紙、本色食品包裝盒(紙)等本色系列紙品,將秸稈木質素用於制造黃腐酸肥料,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集中治理後回用於生產或農業灌溉,實現『生產過程污染物資源化』,在不久的將來,廠區周邊將是有公園、有濕地的生態畫卷。
在包裝車間,記者看到了秸稈的終端產品,各種形式的黃腐酸有機肥,據介紹,肥料有200多種,而本色文化紙、本色生活用紙、本色漿制品、本色包裝用紙等產品有70多個單品品種。在展示區不遠處便是包裝車間的生產線,14條包裝線正在運行,包裝抽紙、卷紙等生活用紙,這樣的生產線『泉林』共28條。包裝車間抄紙部部長王曉明告訴記者,包裝生產線上的生活用紙都是訂單式生產,去年『雙十一』正式開始網上銷售,佳木斯地產的原色紙悄然上市已受熱捧,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張宏纔說,今年總公司給下達了10億元銷售額任務,他對完成任務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