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3月31日電 臨近春耕,黑龍江省農墾紅衛農場的種糧大戶何勇今年購置了兩臺新型側深施肥插秧一體機。一體機在插秧的同時,側深施顆粒復合肥,可達到控肥增效的效果。
何勇說,往年整地的時候需要揚肥一次,過20多天之後再插秧,『這20多天,化肥在地裡主要在養草』,然後再施一次返青肥,而現在只需一次側深精准施肥,既提高了化肥利用效率,又降低了對水源、土壤等生態環境的污染。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綠色、優質、安全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黑龍江墾區通過實施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三減』行動,引領綠色優質農業發展。
『傳統施肥每畝地需要28—29公斤化肥,側深施肥只需23公斤,並且每畝增產10%左右。』何勇打算將今年的2000畝水田全部采用側深施肥插秧。
何勇的選擇,是我國傳統施肥方式遭遇困境,農業轉方式面臨新契機的生動寫照。黑龍江省農墾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下轄100餘個農牧場,每年提供的商品糧,約佔全國各省糧食調出總量的四分之一。
嘗到了側深施肥的甜頭,黑龍江省農墾濃江農場今年『一口氣』購進280臺側深施肥插秧一體機,側深施肥面積從去年的3萬畝,預計發展到今年的14萬畝。
走進黑龍江省農墾八五九農場土壤化驗室,在一個貨架上,擺滿了瓶瓶罐罐,裡面裝的都是黑土。近幾天,技術員劉英凱正在制作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去年冬天我們在不同地塊取了1000個樣本,根據實驗數據,制定側土配方施肥建議卡,整地之前發到每個農戶手中。』記者在一張建議卡上看到,每畝地所需尿素、二銨、鉀肥的用量一清二楚。
『根據測土配方實驗,纔能知道土壤真正缺什麼,而不是盲目施肥,相比傳統施肥側土配方施肥每畝減少3至4公斤肥料。』劉英凱說,全農場128萬畝耕地,每三年測土配方實驗就能實現全覆蓋。
為了減農藥、減除草劑,八五九農場設置了水稻葉齡跟蹤點100多處,稻瘟病及潛葉蠅監測點30餘處。通過應用葉齡跟蹤和生物預警系統等科技平臺,為水稻施肥、防病、滅蟲等生產管理提供更加准確科學的數據支持,進一步減少農藥用量。
今年墾區濃江農場還准備擴大覆膜栽培水稻面積。據濃江農場副場長王海東介紹,將水稻覆膜高溫和頻譜殺蟲燈相結合,可替代殺蟲劑,而覆膜高溫可以隔絕雜草生長,避免使用除草劑。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墾總局了解到,為加快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去年全墾區『三減』示范面積達193萬畝,化肥使用量比上年減少1.5%,農藥、除草劑使用量減少1.6%。今年『三減』示范面積計劃擴大至100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