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有的地方公共文化服務處於政府『大包大攬』、群眾『積極響應』的狀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自3月1日起開始實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和基本文化需求將實現從行政性維護到法律保障的跨越,『政府端菜』正轉變為『群眾點菜』,群眾的主動權與日俱增。雞西市深入抓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貫徹實施,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促進『送文化』與群眾需求有效對接,為各地、各部門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借鑒。
上好公共文化服務的『菜』,應讓菜譜更精,推動公共文化設施與群眾的『零距離』。公共文化服務不是填鴨式喂養,應該讓群眾說出自己的需要,只有讓群眾『點菜』,群眾纔能給公共文化服務『點贊』。要讓群眾點菜的渠道更靈活,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裡』。目前,『互聯網+』時代的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應用高科技已是一股潮流,要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高新科技融合發展,建好數字文化館,搭好服務雲平臺,讓『互聯網+』精准匹配供需,政府做到心中『有譜』,手中『有料』,在完成好『規定動作』的基礎上,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采用『超市化』供應、『菜單式』服務、『訂單式』配送的方式,為廣大群眾提供多樣化『專業定制』的文化產品和現代服務,讓群眾時刻感到公共文化服務就在身邊,足不出門就能暢享。
上好公共文化服務的『菜』,應讓菜味更香,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接地氣』。公共文化不單單是陽春白雪,不能曲高和寡。要『多一點家常味、多一點泥土氣』,讓不同區域的居民,可以體驗到各種接地氣的『地方菜』『特色菜』『招牌菜』。要在公共文化服務中凝聚『正能量』,在豐富群眾業餘文化生活的同時,唱響主旋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促進民風、鄉風的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傳遞正能量。要在公共文化服務中增強『軟實力』,充分挖掘放大本地歷史、自然、人文資源,創新文化載體,發展文化產業,緩解公共文化資源的不足,以優質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滿足不同層次群眾的文化需求,為文化惠民工程建設提供有力支橕。
上好公共文化服務的『菜』,應讓菜碼更均,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保民生』。要圍繞標准化、均等化,采取文化服務『低保』措施,把公共文化建設中的短板補齊。公共文化設施既要建好還要用好,不能開張的時候熱熱鬧鬧、運營的時候冷冷清清,要喚醒『沈睡』狀態的公共文化設施,切實提高服務效能。均等化不是平均化,更不是政府的『全能化』,而是根據社會結構變化進行適時調整,避免一些農民工大量聚集的社區、城鄉接合部的公共文化服務存在不足,成為『真空地帶』,還要避免『大水漫灌』的供給方式導致文化資源配置錯位,少數『送文化』可能帶來的鋪張浪費,保證人人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