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4月12日訊 為推動全省社會救助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我省全面構建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和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取暖救助以及社會力量參與的『9+1』救助體系,從制度層面基本覆蓋政策盲區和救助死角,並形成了『全省一盤棋』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新格局,用機制創新做基石,高效承接各項社會救助政策精准落地,確保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落實到基層、惠及到百姓。
工作協調機制縱貫省市縣橫跨多部門,構建社會救助大格局。我省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局出發,於2月中旬在全省128個縣(市、區)全面建立由政府負責人牽頭,民政部門負責,發改、教育、財政等部門和單位參加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強化部門配合、統籌救助資源,進一步推動了低保、醫療、教育、住房等社會救助政策以及扶貧開發、促進就業政策的有序銜接,創建出一整套務實管用、群眾受益的社會救助工作機制。同時,進一步完善『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平臺建設,讓困難群眾求助有門。
動態調整機制緊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保標准實現十連增。我省自建立城鄉低保標准動態調整機制以來,統籌考慮困難基本生活保障需要和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確定我省城鄉低保標准按照不低於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30%進行調整,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指導標准按照不低於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80%確定,分散供養指導標准按照不低於集中供養指導標准的70%確定。動態調整機制的建立確保了全省城鄉低保和特困供養標准科學、合理、穩定增長,讓全省城鄉低保對象連續十年享受到低保金不斷增長的暖心福祉,截至2016年底,全省城鄉低保標准分列全國第9位和第13位。
信息核對機制把脈困難家庭經濟狀況,讓救助更加精准公平。為破解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算難題,近年來我省逐步推進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機制建設,在全國率先實現省級層面相關部門的核對,使省民政廳與省公安廳、省人社廳、省工商局以及省民政廳內部相關信息的數據能夠連接共享,目前省、市、縣三級也全部完成核對機構設置,實現市縣全覆蓋。通過信息精准核對和動態管理,我省城鄉低保對象由2011年的276.7萬人減少到2016年底的232萬人,進一步提昇了救助對象認定的准確性,維護了社會救助公平公正。
即時結算機制提昇醫療救助可及性,讓困難群眾放心就醫。為提昇醫療救助的可及性和時效性,切實減輕困難群眾醫療負擔,我省從2011年起推行了醫療救助即時結算,救助對象到定點醫療機構就醫,所發生的醫療費用由定點醫療機構墊付,民政、財政部門與定點醫療機構定期結算,救助對象只需支付自付費用,使醫療救助由醫後救助變為醫前、醫中救助,有效解決了困難群眾無錢住院的問題,實現了困難群眾『隨來隨治隨走隨結』。2016年全省醫療救助即時結算覆蓋率達到了84%,共救助困難群眾297萬人次,政策范圍內個人自負費用住院救助比例達到70%以上,一些地區將兒童白血病、先心病等高發多發、支出較大的疾病救助封頂線提高到10~20萬元。
應急救助機制服務改革發展大局,兜住政策性新增困難群眾民生底線。針對我省國有企業改革和去產能過程中低收入困難群體大量增多的實際,省民政廳按照省委省政府重點要求,及時研究下發專門推進文件、召開專題工作會議、會同相關部門組織了10餘次專項督查,全省各級民政部門及街道(鄉鎮)共計抽調人員1459人,組成404個調查組,對5.66萬戶企業困難職工家庭進行2次逐戶排查,通過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綜合性救助措施,有效地保障了新增困難人員的基本生活。2016年雞西、雙鴨山、鶴崗、七臺河四地共將困難職工13545人納入低保范圍,對86658人次困難家庭進行了臨時性、過渡性生活救助,對6474名困難群眾實施了大病救助。
『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強化救助綜合效能,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裡。全省鄉鎮(街道)共建立了1618個社會救助申請受理平臺(窗口),專人負責窗口服務工作,優化申請受理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建立部門間分辦、轉介工作流程,及時受理、轉辦申請事項,推行不同部門管理服務事項連臺辦理,讓群眾辦事『少跑一趟路、少進一扇門、少找一個人』。同時,充分依托村(居)民委員會、社區網格長,發揮社工、慈善工作者和志願者作用,建立起『主動發現網絡』,重點關注弱勢群體,做到早發現、早乾預、早救助,打通了社會救助為民服務『最後一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