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農民在查看蔬菜育苗情況。
黑龍江日報4月13日訊 『村裡農業結構的調整,給我們找到了致富的新路,特別是立業國家蔬菜標准園的打造,不僅規范了我們的種植技術,更為我們打開了蔬菜的銷路,如今每年的收入較比以往種玉米翻了數倍。』近日,在距離市區30公裡外的道裡區太平鎮立業村立業國家蔬菜標准園內,看著即將上市的蔬菜,立業村種植戶宋英春滿意地說。而在該村,像宋英春一樣受益於立業國家蔬菜標准園內的村民還有兩千多戶。據了解,2010年起,立業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在市、區農業部門和區、鎮兩級政府的幫助和扶持下,創建了哈市唯一的國家級蔬菜標准園——立業國家蔬菜標准園。通過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生產,立業村現有蔬菜大棚840棟,溫室96棟,年生產蔬菜1.3萬噸,村民人均收入比原來種玉米增加收入6000元。
在立業國家蔬菜標准園內,一棟棟黃牆紅頂的溫室內,芹菜等蔬菜的育苗工作正在進行,綠油油的嫩苗在適合的溫度、濕度中茁壯成長。在不遠處的蔬菜大棚內,黃瓜等蔬菜已基本成行。『目前,園區種了30多個品種的蔬菜,今年我們還將增加十餘個品種。』談及立業國家蔬菜標准園內的建設,立業村黨支部書記史佔軍告訴記者,以往立業村村民多以種植玉米為生,收入並不樂觀。2010年4月,太平鎮政府和立業村委會抓住了國家農委選址建設國家級蔬菜園區的機遇,決定建設蔬菜大棚,實行規模化生產。
在走訪中記者看到,蔬菜大棚噴灌和滴灌等設施一應俱全。據了解,2016年,道裡區又出臺蔬菜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更加調動了設施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目前園區共建大棚840棟、溫室96棟、育苗中心4000平方米,共鋪設棚區輸水管35000米,棚室內全部采用噴灌和滴灌技術,修建水泥道路60000平方米,修建排水21000米。設施農業成規模發展,節約了人力,讓農民有經歷擴大種植規模,有效增加收入。目前,園區年生產蔬菜1.3萬噸,總純收入1300萬元,是種植玉米收入的20多倍。
不僅種得好,更要賣得好,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園區成立之初,立業村還組建了專業的外銷團隊,在上海江橋市場設立蔬菜接收點,促進園區蔬菜的銷售。如今,經過多年的標准化種植,立業蔬菜已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外埠市場叫響。據介紹,今年,園區還將搭建互聯網蔬菜銷售平臺,把傳統的銷售模式與電商銷售相結合,對城市住宅集中區進行有效覆蓋,形成規模效應發展訂單農業,提高銷售價格。另外還要組建自己的蔬菜銷售團隊,對接高端消費群體,向訂單銷售轉型,打響『立業田園』蔬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