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3日訊 誰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在港務社區30號樓就住著一位大家口口相傳的孝子。今年55歲的張憲文與妻子張美芬照顧臥床父親10年了。10年間,多少個季節更替可以數得清,可是為父親翻身、擦拭了多少遍卻如同長出的白發一樣無法數得清……
愛,是傳承。張憲文與張美芬結婚29年了,從張美芬進家門,他們就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雖然房子不大,但一家人其樂融融。然而,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疾病也都找上門來,母親癱瘓在床,父親張繼進照顧了十多年,孝順的張憲文看在眼裡,『我母親走得早,那時候我們小,都是父親照顧著。』母親去世後,張憲文對父親更多了份理解與呵護。
2007年,父親張繼進查出患有腦血栓、小腦萎縮,隨著病情的加重,從最開始的行動不便直到臥床不起。張憲文說:『父親這個病好多年了,2007年的時候突然加重了,沒有什麼意識了,每天就只能眨眨眼。』
在40多平米的房子裡,兩個房間被張憲文夫婦收拾得乾淨利索,雖然家裡有病人癱瘓在床,可是在張憲文的家裡聞不到任何異味,臥室乾淨明亮,廚房裡收拾得井井有條。『最開始我們真的不知道從哪「下手」,父親一下子臥床了,總怕照顧不好,』妻子張美芬對記者說,『那時候,我和憲文每天做得最多的除了照顧公公,就是搜集各種照顧臥床老人的方法。』
10年,張繼進沒生過一次褥瘡,張憲文也沒睡過一個安穩覺。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張憲文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給父親翻身、擦拭,早上6點往鼻管裡打流食,8點喂水,10點喂水,12點打流食,每天保證半斤鮮奶、一個雞蛋、菠菜、油菜換著樣做……一天4次流食、6次喂水,翻身、拍背,每天這樣周而復始地重復著。在張憲文兩口子的悉心照料下,張繼進不僅沒生過褥瘡,體重還長了不少。記者看到張憲文為父親拍背時,從鼻子裡發出哼哼的聲音,給父親拍背、翻身後,年過50的張憲文也是滿頭大汗。
張憲文單位的效益不好,早就買斷下崗了,為了生計原本在外地打工,父親臥床後,張憲文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家,沒出過遠門。『我們兩口子輕易不出門,不得不去的,我們倆就去隨完禮馬上回家。出去辦事也是讓姐姐們看一會兒,辦完事馬上回家。』張憲文對記者說。
張憲文不愛說話,做得永遠比說得多,這是妻子給他的定義。父親只能吃流食,食物只能打碎了注射到鼻管裡。『我們經常詢問營養師有什麼食譜,怎麼做,上網查各種方法回家嘗試。』張美芬邊為公公『做飯』,邊對記者說。
從最開始的『麻爪』到如今照顧父親游刃有餘,月亮、星星都可以見證張憲文的孝心。『現在,憲文只要往老爺子的腦門上一搭就大概知道體溫高低。』張美芬說。
如今,張繼進每天躺在床上張著嘴,發出呼呼的類似呼嚕聲像睡著了一樣,這樣的狀態已經維持了8年多。在張繼進的床頭,掛著一幅十字繡《百福圖》,那是張繼進過生日的時候,兒媳婦送給老爺子的生日禮物。『我就像照顧小孩子一樣,我說來來來,爸爸吃飯了啊,好不好吃。』張美芬笑著說。
采訪時,陽光從窗戶裡照進來,灑滿了屋子。老父親躺在床上,張憲文在父親的房間給父親往鼻管裡打水,張美芬在廚房為公公張羅著『做飯』。這也是幸福的形狀。
張憲文說:『照顧父親我是應該的,但是美芬跟著我辛苦了,我賺不了什麼大錢,還要跟著我吃苦。』不善言辭的他在采訪的最後對記者說出了心裡話,55歲的大男人眼眶有些濕潤……
記者手記愛是傳承也是堅守『如果你是一顆參天大樹,我就是一粒種子,我對你有滿滿的愛可是說不出,我會在你身旁把你攙扶,就像當初你帶著我走出人生第一步……』張憲文說,當收看春晚聽到這首《父子》時,他的眼淚嘩嘩地流,他多想像小時候那樣,自己不聽話的時候,父親有力的大手拍打自己。如今,他希望父親還能像從前一樣輕輕拍打他。
采訪中,他們沒喊過一聲累,可是,照顧過病人的都會知道那種煎熬與惦記的焦慮。他們的孩子在上海工作,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孩子最牽掛的也是爺爺,經常詢問爺爺的情況。
張憲文夫婦樂觀,尤其是張美芬,愛笑、給人滿滿正能量的感覺。采訪中她的一句『老爺子以前對我很好,他老了,我就必須照顧好他』讓記者很有感觸。
父子之間的愛是深沈的,在張憲文這裡,他們的愛卻是『瑣碎』,是一次次為父親翻身、換尿布、打水。可是,在兩個人的努力下,他們的日子就像那幅《百福圖》一樣,紅彤彤、亮堂堂。『人到中年父親仍在世,還給我照顧他的機會,我知足……』張憲文擦擦臉上的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