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4日訊 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今年的主題為『共同面對抑郁,共促心理健康』。
關於抑郁癥的報道頻見報端,旨在消除人們對抑郁的恐懼,增加對抑郁的認識。可是很多人仍陷誤區,因為缺乏了解,或患病了並不自知,或知道了卻諱疾忌醫,否則,不會有張國榮之死,不會有喬任梁自殺,更不會有人一心求死。
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資料顯示,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僅次於癌癥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對它的關注度因此被推上至高點。
同是抑郁癥患者,為什麼有人『跳』下去,有人『走』出來?
來自市心理保健調適中心的一份接診數據顯示:來這裡就診的抑郁癥患者,約有七成已經發展到了中重度,對抑郁癥不夠了解或者畏懼,是該病早期得不到及時乾預的主因。
對此,市心理保健調適中心成人心理單元主任彭龍顏提醒,抑郁就是心靈的感冒,脫離痛苦遠沒有想的那麼難。
多數就診者已有自殺念頭
兩年前,家住薩爾圖區的曉宇開始睡不著覺,無明顯誘因,總是心煩,高興不起來,感覺活著沒意思。半個月前,他試圖服藥自殺被家人制止,將其送到市心理保健調適中心接受診治,被確診為重度抑郁癥。
在市心理保健調適中心,彭龍顏主任每周出兩次專家診。每次接診的30餘名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二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緒。而被確診為抑郁癥的患者,約有七成抑郁程度已經達到了中重度。
『早期有抑郁情緒,出現情緒低落、失眠等表現時,多數人會認為是壓力大所致,把產生的抑郁感受壓抑下去,不會重視。多數患者在影響到工作或者學習,甚至產生自殺念頭或者有過自殺行動,不能正常生活時纔會想到就診。』彭龍顏說,目前接受治療的患者只是抑郁人群的一小部分,絕大多數抑郁癥患者或因不願面對抑郁的事實,或沒有意識到抑郁治療的必要性,還在忍受著抑郁的困擾。
『中、重度抑郁癥患者,已經有了悲痛欲絕、悲觀厭世的表現,如果有較強的自殺念頭,在短時間內還沒有接受正規治療,自殺便近在咫尺。』彭龍顏說,如果周圍人及時觀察、發現、幫助有自殺念頭的抑郁癥患者就醫,自殺不是不可防的。
抑郁不是『扛扛』就能過去
這是一份來自於市110應急指揮中心的統計數據:2015年,該中心受理溺水、墜樓、自殺等緊急求助警情448個,去年受理此類報警超過500起(非自殺死亡數),民警緊急出警救下了不少輕生者,也有個別人躲開家人和救助一心求死。
『有輕生念頭的人100%心理出了問題,而抑郁癥患者發展到中度就會有自殺的想法,重度患者往往會有自殺的行動,甚至已經履行自殺計劃。在這些患者裡,約有20%最終以自殺結束生命,如此高的自殺率與不及時治療有關。我們雖然沒有統計數據表明,輕生者中到底有多少人患有抑郁癥,但可以肯定的是,抑郁癥是導致自殺的第一主因。』
據彭龍顏介紹,很多人對抑郁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抑郁癥是心理問題所致,甚至是性格軟弱的表現。其實,抑郁癥並非單純性心理問題,而是有一定生物學基礎的器質性疾病。它由生物學、心理和生活環境等多種因素共同導致,任何人都沒有免疫力,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都可能出現抑郁。
『輕度抑郁情緒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很快就會得到調節。如果此時壓抑情緒,勢必會加重病情。』彭龍顏說,抑郁癥患者總覺得自己『忍一忍』就能扛過去,實際上,大部分抑郁癥患者是扛不過去的。如果有抑郁情緒,要及時求助專業機構,及早接受正規治療。
對抗抑郁應有心理調適意識
如果你睡眠不好,精力減退,總覺得身體疲乏,自我評價低,對某些事內疚自責,做事猶豫不決,沒有食欲,持續性情緒低落,對原來感興趣的事情失去了興趣,覺得生活不在狀態,工作也受到影響,甚至有了悲觀厭世的想法,並且這種狀態持續了兩周以上,那麼,你可能有了抑郁的傾向。
『抑郁非下山猛虎,它就像心靈的感冒,體質再好的人都會感冒。』彭龍顏提醒,遠離抑郁的困擾,要有心理調適的意識,心情不好找人聊聊,做做運動。如果感到壓力大,並且壓力在短期內無法解決,要學會減壓的手段和方法,如果已經達到抑郁癥的程度,不要諱疾忌醫,盡早接受治療。
預防抑郁癥,要有一個好心態,給自己制定合理的期望和目標,過去的事情做了就不要後悔,現在的事情坦然面對,未來的事情不要擔懮。培養廣泛的業餘愛好,喜歡上一項運動,增加體育鍛煉,不熬夜規律作息,清淡健康飲食,都有助於大家保持一份陽光好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