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綏化市北林區永安滿族鎮永興村黨支部書記賈洪濤
黑龍江日報4月20日訊 今年43歲的賈洪濤,援建家鄉的情結是2007年產生的。那年,在外闖蕩十多年的賈洪濤回到家鄉,習慣南方飛速發展的他驚呆了:路還是原來的路、房還是原來的房,人的精神面貌與他離家時,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同年7月,經永興村村民代表以及全體黨員同意,綏化市北林區永安滿族鎮黨委聘請他回永興村任黨支部書記。那時起,賈洪濤將個人的夢想融入到了改變家鄉命運的理想信念之中。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嘗試是成功的源頭。2008年,賈洪濤在北林區成立了第一家『大成福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自掏腰包200多萬元購置設備,為入社農民支付土地流轉金和工錢。這一舉措改變了永興村長期以來農業一直分散種植的局面。村民們將自家的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除了收到土地流轉費外,年末還享受合作社的分紅。
這之後,賈洪濤又帶頭成立了烤煙、瓜菜、農機等合作社。當時,四個專業合作社共投資518萬元,賈洪濤自籌510萬元、村乾部入股8萬元。『黨員乾部帶頭乾,農民群眾跟著看,看好以後跟著乾。』這是賈洪濤對自己和村乾部的要求。
俗話說『無工不富,無商不活』。隨著合作社規模的不斷擴大,賈洪濤又開始研究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村裡又組建了『大成福』農工商貿易公司,成了由『四社一廠』組裝的『小航母』,四個合作社負責種植、米業加工廠負責加工,農工商貿易公司負責對外經營,走出了一條『農民+產業合作組織、村集體合資入股龍頭企業』的復合型發展模式。
『要精勿濫』。經過大成福百姓源米業精深加工後生產的『大成福』牌大米獲得國家認證的綠色無公害有機產品標識,營養更全、口感更佳、吃著更安全,吃過的客商,無不豎起大拇指。
『花開引得蜂自來』,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和對外知名度的不斷提昇,訂單紛至沓來,更吸引了省內外企業前來考察取經。合作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也帶動了新農村建設。如今,『大成福』已經不是永興村的代名詞,而成了輻射周邊7個村、15個自然屯的『大成福社區』。然而,面對這一切,賈洪濤並不滿足。在他的心中,永興村的未來遠不是這個樣子,他的目標是要把永興村打造成一個鄉村型的城市、城市型的鄉村,並開始將其打造成功能完善、吸引人口集聚新社區的夢想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