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手捧自己寫就的家譜,希望能早點印刷完成,送達每個族人手中。
東北網4月27日訊 手捧自己花了四年多時間編寫的《李氏家譜》,李德龍很激動。他希望自己的手稿,能馬上印刷裝訂,發給家族的每個家庭。希望他們通過這本家譜,了解自己的祖先,知道自己的根。
4月24日下午,記者來到了李德龍家,他向記者講述了編寫家譜的心路歷程。
一念突起修家譜
71歲的李德龍老人,家住登峰家園小區。老人聲音洪亮,臉色紅潤,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
退休後,他有了自由支配的時間,開始研究起家史來。
一張泛黃的油紙,記錄著數十名親人的名字,每到年節,這張紙都被長輩們虔誠地拿出來祭拜……這是李德龍兒時對家譜的記憶。
『好好看看這張譜,上面都是老祖宗的名字。』記憶中,長輩每次跪拜時,都帶上李德龍,並告訴他這些名字怎麼念。從那時起,他對家族有了最初的認識。
李德龍介紹,李姓從隴西郡分支遷往山東後,落腳在山東省登州府蓬萊縣,氏族開始繁衍。在生活到第八代的時候,當地發生自然災害,出現了逃荒潮。
為了防止闖關東途中李姓人走散,一家人不認一家人,八世祖制定了20個字的字輩譜,即『永世起成德,廷延盛學芳,安金傳寶玉,國泰慶雲長。』規定李氏後人起名時,姓在前,字居中,名在後。
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德龍發現,很多年輕人,能說出自己父親母親的名字,可對於爺爺奶奶的名字,卻大都不知道,這讓家族情結濃重的他特別痛心。
『城市化的發展,也是一場大規模的遷徙,以後的年輕人,就更不知道他們從何而來了,不能讓家譜斷了溜兒啊。』於是,李德龍有了自己寫家譜的想法。
踏上艱辛尋親路
『我從哪裡來?』為了家族史的傳承,李德龍開始著手寫家譜。
從近到遠,從家到族,影像,當時已年近七旬的李德龍,開啟了浩大工程。人,一個一個地找,資料,一點一點地查,為了寫家譜,他花了4年多的時間,四處尋訪、考證。
他從追溯祖先脈源開始,對墓地、碑刻、宗族裡的能人志士進行考察、考證和走訪,查閱眾多家譜文獻,抄錄相關碑文,拍照片、寫文字,記錄下宗族的發展變遷。為了了解家族史,往返大慶、雙城13次。
四年間,他的足跡踏遍我省的綏化、雙城、呼蘭、肇東等地,尋找李姓家人,只要聽說哪裡的李姓大家族,和自家可能有關系,不管多遠,他都會趕去。
李德龍家中,保存的厚厚一摞手札中,記錄著族人的各種信息,內容細化到每一個人,包括姓名、婚嫁、子女、生卒等。
為了方便家譜的編寫,他購買了照相機、打印機、掃描儀、還開始練習攝影、學習電腦,如今已經熟練掌握了文字輸入和文字編輯。
幾年間,有艱辛、也有收獲,但最讓他難忘的是,失散多年親人,見到他的親熱勁兒。
『為了找到族人,我各地跑,有時候進了一個村子,就四處打聽這裡有沒有姓李的人家。遇到姓李的,就追問對方父親、爺爺的名字,就想知道對方是不是自己家族的人。』李德龍說。
李德龍至今還清晰地記得,他和堂弟李德祥,去肇東市黑家窩棚屯見到失散多年親人的場景,那次,他們都哭了。
用李德龍自己的話說:『每一次見到失散的親人,都心緒難平。』
堅持尋根的意義
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是和正史、方志一樣重要的歷史典籍,是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李德龍算了一下賬,這些年來,尋找族人、尋訪家族老者,他至少花了數萬元,行程幾千公裡。其間,常有人問李德龍:『你東跑西顛,費力搭錢忙家譜那點事,到底圖啥?』李德龍每次都回答:『是使命感。』
最初時,他只是修家譜,但這些年來,不斷地尋找,自己已停不下來。『如果我尋不到,下一代可能就更尋不到了。』他說。
『每個線索,都包含著太多信息。』到如今,他研究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部家譜,而是一段能觸摸的家族歷史。
這些年裡,最讓他感到遺憾的是,家族中有一支系,一直沒有找到。他告誡自己,不能停下來,自己受點累,給家族一個交代,也給自己一個交代。
李德龍所寫的家譜中,有這樣一句話:喬木發千枝終歸一本,長江分萬脈皆屬同源。
修家譜、理家訓、傳家風,年過七旬的李德龍,一直用自己的行動踐行。
欲帶族人回鄉祭拜
李德龍的老家在山東蓬萊,早年間,家族裡就有修家譜的傳統,登記族人的祖先傳承、生卒嫁娶、子孫延續、功名業績、賢人善事等。後來,因為歷史原因,老家譜被焚燒殆盡,祖墓、墓碑等或被毀,或被遺忘。
從山東逃荒是『世』字輩的兄弟3人,最先逃到了遼寧省的金州(現金縣)。在逃荒過程中,有一支走失了。
剩下的,就到了黑龍江的雙城,落腳在李啟茂四屯,而後,李家又有分支離開,這些分支此後有的就斷了聯系。
這些年,李德龍陸續把在黑龍江分散的家族分支找到了,可當年遼寧金州走失的那支,他怎麼也沒找到。
尋根數年後,李德龍對於祖先的生活地蓬萊,有著無盡的向往,他無數次在夢中,回到墓地祭拜。
他說,有生之年,他要到祖先生活的村子,看一看老屋,聽一聽鄉音,到祖先的墳冢前跪拜,鋤一鋤草,培一把新土,說一聲,晚輩們來看你們了……